摘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也是绿色的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创新品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国家级城市群作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经济赋能国家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路径,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回顾已有文献与相关理论,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范畴,构建数字经济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调节效应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两个相关假设: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而产业协调发展在两者间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其次,由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和对城市群的重要研究意义,本文把国务院待批复的京津冀城市群也纳入国家级城市群的讨论当中,因此本文基于2011-2022年11个国家级城市群的155个城市的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GML指数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体系,基于2011-2022年相关数据,系统测度11个国家级城市群155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此后本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基准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验证内生性问题,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产业协调发展在的正向调节机制等方法,最终得出实证结果并验证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从11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异质性方面来看,多数城市群数字经济水平提升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角度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即在不同城市群中,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调节作用有所不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调节效应在以高端制造业、现代物流运输业、金融和新材料制造等行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群中较为明显。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各地要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培养和引进数字技术人才,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应鼓励企业绿色创新践行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性,密切东中西部交流往来,积极探索实现东中西部城市群协调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G20(2016).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R/OL].http://www.g20chn.org/h 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4.html,2016-09-20。2.蔡玲、汪萍,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统计与决策,2022(9),11-16。3.蔡乌赶、周小亮,中国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效应,经济学家,2017(9),27-35。4.蔡湘杰、贺正楚,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效应的机理与检验,当代经济管理,2024(1),1-15。5.陈兵、王伟龙,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生态经济,2021(12),43-53。6.陈超凡,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L生产率指数及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6(3),53-62。7.陈小辉、张红伟等,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产业结构水平?,证券市场导报,2020(7),20-29。8.陈晓东、杨晓霞,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改革,2021(3):26-39。9.陈晓红、李杨扬等,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管理世界,2022(2),208-224+13-16.10.陈肖、吴娜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商业经济研究,2023(3),125-128。11.陈一、罗黎辉,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0),21-24。12.程文先、钱学锋。数字经济与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问题探索,2021(8),124-140。13.笪远瑶、罗丹,数字经济、结构红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07-118。14.戴魁早、骆莙函,环境规制、政府科技支持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统计研究,2022(4),49-63。15.干春晖、郑若谷等,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4-16+31.16.葛鹏飞、王颂吉等,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5),66-74。17.宫汝凯、李洪亚,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转型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2003—2012年的证据,南开经济研究,2016(6),56-77。18.郭炳南、王宇等,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28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兰州学刊,2022(2),58-73。19.郭威、曾新欣,绿色信贷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了吗?——基于空间Durbin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21(8),44-55。20.韩晶、孙雅雯等,产业升级推动了中国城市绿色增长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9-151。21.何凌云、祁晓凤,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经济学动态,2022(6),97-114。22.洪银兴、任保平,论数字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24(5),5-1923.黄漫宇、窦雪萌,数字经济发展何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4(1),79-93。24.黄鑫昊、李迪,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纵横,2024(5),120-128.25.惠献波,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南方金融,2021(5),20-31。26.纪玉俊、唐庆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下的新机制与新证据,产经评论,2024(2),111-127。27.姜卫民、郑琼洁等,数字经济行业效率:测算方法、演进趋势及影响机制,财经问题研究,2022(3),34-43。28.蒋自然、樊俊杰等,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人文地理,2024(3),72-80+122。29.焦帅涛、孙秋碧,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调研世界,2021(7),13-23.30.焦勇、高月鹏,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供给创新与需求牵引的解释,新疆社会科学,2024(3),1-19。3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32.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19(2),66-73。33.李健,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统计与决策,2024(9),129-134。34.李杰、刘清,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经验证据,现代管理科学,2023(5),133-142。35.李玉超、张立杰,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视角,农村经济,2024(3),101-111。36.李长江,关于数字经济内涵的初步探讨,电子政务,2017(9),84-92。37.李治国、车帅等,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异质性检验,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6(5),27-40。38.李小平、卢现祥等,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世界经济,2012(04),62-78。39.廖信林、杨正源,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测度与实现路径,华东经济管理,2021(6),22-30。40.刘朝煜,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模式——基于生产—消费网络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23(8),55-69。41.刘诚,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22(4),25-35。42.刘家旗、周桂芝等,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22(16):108-112。43.刘军、杨渊鋆等,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20(6),81-96。44.刘洋、陈晓东,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8),15-29。45.刘赢时、田银华等,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1),118-126。46.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管理世界,2020(7),15-29。47.逯进、李婷婷,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异质性视角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21(4),86-97+128。48.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9-14。49.逄健、朱欣民,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战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124-128。50.裴耀琳、郭淑芬,数字经济、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统计与决策,2024(11),86-91。51.裴长洪、倪江飞等,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18(9),5-22。52.佘硕、王巧等,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影响渠道检验,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8),44-61。53.申俊喜、匡倩,生态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73-85+112。54.舒扬、孔凡邦,内生视角下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19(10),49-57。55.苏科、周超,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数据分析,经济问题,2021(5),71-79。56.孙未未、李占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征:非均衡性与趋势演进,经济问题探索,2023(12),21-36。57.田杰、谭秋云等,数字普惠金融、要素扭曲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西部论坛,2021(4),82-96。58.万晓琼、王少龙,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5-123。59.万晓榆、罗焱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改革,2022(1),101-118。60.汪锋、解晋,中国分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2),53-62+127。61.王娟娟、佘干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比较,中国流通经济,2021(8),3-17。62.王珏、吕德胜,数字经济能否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20-136。63.王军、朱杰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7),26-42。64.王开科、吴国兵等,数字经济发展改善了生产效率吗,经济学家,2020(10),24-34。65.王林辉、王辉等,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相容性政策条件——环境技术进步方向视角下的政策偏向效应检验,管理世界,2020(3),39-60。66.王梦菲、张昕蔚,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变革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经济学家,2020(1),52-58。67.王宁、胡乐明,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5),20-35。68.王巧然,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理与普惠性质,中国流通经济,2023(6),51-64。69.王伟、林丽波等,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0[2024-07-08]。70.韦施威、杜金岷等,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财经论丛,2022(11),10-20。71.乌静,肖鸿波等,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金融与经济,2022(1),55-63。72.吴磊、贾晓燕等,异质型环境规制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0),82-92。73.吴顺利、徐卓君,数字经济如何驱动高质量消费:理论与经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10),1-15。74.武晓婷、张恪渝,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测度——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中国流通经济,2021(11),89-98。75.夏添、周建华等,数字经济发展、政府介入与城市经济韧性,中国软科学,2024(5),111-121。76.肖挺、陈周永,中欧班列对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4,39(3),95-113。77.谢东江、胡士华,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国际金融研究,2023(5),46-56。78.徐秋艳、刘浩冬,绿色信贷、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现代经济探讨,2024(2),93-108。79.徐姗、曹芷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税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门槛效应与调节效应的分析,生态经济,2024(6),45-53。80.许宪春、张美慧,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5),23-41。81.杨骞、王珏等,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10),21-37。82.杨文溥,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生产效率提升与消费扩容,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1):48-60。83.杨友才、王玉聪等,数字经济是否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学习与探索,2022(12),114-123。84.尹子擘、孙习卿等,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统计与决策,2021(3),139-144。85.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浙江统计,2003,(4),24-25。86.余奕杉、卫平,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生态经济,2021(3),43-52。87.张帆、施震凯等,数字经济与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22(6),12-20+29。88.张国庆、闫慧贞,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20(5),63-71。89.张军、吴桂英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10),35-44。90.张鹏,数字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逻辑,经济学家,2019(2),25-33。91.张喜玲、朱子彬等,金融集聚、人力资本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现代金融,2023(11),3-12。92.张晓玲,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演变、维度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1),10-19。93.张雪玲、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浙江社会科学,2017(4),32-40+157。94.张英浩、汪明峰等,数字经济水平对中国市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济地理,2022,(9),33-42。95.张振凯、付佳璐等,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商贸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商业经济研究,2024(9),29-32。96.赵涛、张智等,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20,(10),65-76。97.赵巍,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与门槛效应.中国流通经济,2022(11),15-26。98.赵玉鹏、王志远,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时代浅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3-114。99.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R/OL].http://www.c aict.ac.cn/kxyj/qwfb/bps/201804/P020170713408029202449.pdf,2022-10-15。100.周五七、朱亚男,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宏观质量研究,2018(3),74-89。101.周晓辉、刘莹莹等,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上海经济研究,2021(12),51-63。102.周正、门博阳等,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效应——基于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实证检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72-78。103.朱发仓、乐冠岚等,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测度,调研世界,2021(2),56-64。104.朱杰堂、焦冉晴等,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金融监管研究,2022(3),54-70。105.朱喜安、马樱格,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经济问题,2022(11),1-11。106.邹静、王强等,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软科学,2024(3),44-52。107.Bo Carlsson,2004,The Digital Economy:what is new and what is not?.Vol 15(3),pp.0~264.108.Chung Y H,1997,Fare R, 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51(3),pp.229~240.109.Kim B, Barua A, Whinston AB,2002,Virtual Field Experiments for a Digital Economy: A New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Exploring an Information Economy, Vol 21(4),pp.16~19.110.Kling R., Lamb R., 1999, I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Digital Economies: A Socio- technical Approach. ACM SIGCAS Computers and Society, Vol 29(3) , pp.17~25111.Li Y, Han O. Kuang F et al, 2015,Evaluation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ies in China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DEA. Ecological Indicators, Vol 51(3),pp.13~19.112.Mesenbourg T L,2001,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113.Moulton B.R., 2000,GDP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Keeping up with the Changes.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 Data, Tools and Research,pp.34~48114.OECD, Issue Paper on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a Satellite Account for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 http://www.oecd.org/officialdocuments/publicdisplaydocumentpdf/?cote=STD/CSSP/WPNA(2017)10&docLanguage=En,2017-11-10/2022 -10-15115.Oh D H,2010,A global Malmquist-Le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34(3),pp.183~197.116.RANTA V, AARIKKA-STENROOS L, VISNEN J M,2021, Digital technologies catalyz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 multiple case study.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Vol.164,pp.105~155.117.Slow R.M,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39(3),pp.312~320118.Tapscott D,1996,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 Hill.119.Teece DJ,2018,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Licensing Models in the Wireless World. Research Policy, Vol 47(8), pp.1367~1387.120.Tone K,2001,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30(3), pp.498~509.121.UCAR E, DAIN M L, JOLY I.,2020,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circular economy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case studies. Procedia CIRP, Vol 90,pp.133~136.
引用参考:
邓力梓.
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