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路径——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Optimization Path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or Listed Companies: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贺婧

导师:

刘颖

导师单位: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法经济学分析;投资者需求导向

摘要:

近年来,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成为了上市公司受到行政处罚的主要原因。内幕交易、财务造假、大股东占用资金等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频发,注册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在理想条件下可以采取一种完全的信息披露主义的注册制,即只需要信息披露充分,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不作实质性审核。这一结论基于一个完美的假设:我们所处的证券市场发达且高效,中介机构公平公正,投资者理性交易。而现实中的注册制改革并非是一种放松监管的发行审核制度,其强调信息披露但却不排斥实质性监管。在正确的注册制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应当从以监管需求为导向转变为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的核心,是实现“买者自负,卖者自慎”价值的重要途径。以监管需求导向的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市场的定价功能也无法实现。由于信息披露制度涉及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其本身就属于一个经济学问题,采用法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信息披露制度具有很强的适配性。在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实现信息披露制度的需求转变的关键是厘清证券监管部门在出售证券的品质挑选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介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在证券发行审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收益成本分析、博弈论分析等研究方式,主张从建立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明晰自我监管和行政监管的定位、纠正声誉机制中的错误激励这三个方面来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除去前言和结语以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法经济学和中美对比的视角分析了注册制的真正内涵和选择注册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在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披露制度应当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第二个部分是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探析“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以此深挖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基础,为后文的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及对策提供理论工具。第三个部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了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体系中的问题,以及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不同主体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如存在错误激励的中介机构、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定位不清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管部门。第四个部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披露供需冲突、中介机构激励错误、监管权定位不清的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关系的进化》,刘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2.周洛华:《中级金融工程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谢康,乌家培:《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4.[美]罗伯特·考特 ,[美]托马斯·尤仑:《法和经济学》,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年版。5.[美]约翰·C. 科菲:《看门人机制:市场中介与公司治理》,黄辉、王长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6.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7.[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修订版)》,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8.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探索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二)论文类9.高西庆:“证券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根据”,《证券市场导报》,1996年第10期。10.邓子来,胡健:“市场有效理论及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金融论坛》,2001年第10期。11.徐龙炳,陆蓉:“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沿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8期。12.陆正飞,刘桂进:“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13.闫化海:“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及其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14.许业荣:“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充分披露”,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5.陈岱松:“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河北法学》,2004年第12期。16.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7.杨郊红:“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4期。18.贾立:“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制度缺陷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19.王惠芳:“信息披露监管: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协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20.王智波:“有效市场假说的产生、发展与前沿动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吴越,马洪雨:“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监管权配置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2.沈朝晖:“流行的误解:‘注册制’与‘核准制’辨析”,《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9期。23.毛量:“法经济学视角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模式选择”,《知识经济》,2012年第7期。24.王啸:“试析注册制改革:基于问题导向的思辨与探索”,《证券市场导报》,2013年第12期。25.王啸:“证券发行制度改革的几个思维误区”,《上海证券报》,2013 年 11 月 8 日,第 A05 版。26.郭斐:“信息披露制度的综述和起源研究”,《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年第3期。27.曹凤岐:“推进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28.蒋大兴:“隐退中的‘权力型’证监会——注册制改革与证券监管权之重整”,《法学评论》,2014年第2期。 29.李燕,杨淦:“美国法上的IPO‘注册制’:起源、构造与论争——兼论我国注册制改革的移植与创生”,《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6期。30.黄立新,陈宇,吴姬君,等:“构建基于投资者需求的信息披露制度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14年第7期。31.彭冰:“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证券法苑》,2014年第3期。32.王啸:“美国‘注册制’的四大难题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思考”,《证券市场导报》,2015年第1期。33.程茂军,徐聪:“投资者导向信息披露制度的法理与逻辑”,《证券市场导报》,2015年第11期。34.唐国平,黄帅:“有效市场:假说还是理论——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与展望”,《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35.甘培忠,张菊霞:“IPO注册体制下证券监管机构的功能调整——从证监会和交易所分权视角观察”,《法律适用》,2015年第7期。36.朱林:“证券发行注册制:制度机理、实践与建议”,《证券法苑》,2015年第1期。37.廖原:“股票发行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法律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38.冯锐,周林彬:“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法经济学分析与路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7期。39.杨淦:“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的逻辑理路与制度展开”,《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1期。40.方红星,楚有为:“自愿披露、强制披露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41.陈邑早,王圣媛:“论中国式注册制信息披露革新:理念、实践与建议”,《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2期。42.李有星,康琼梅:“论证券信息自愿披露及免责事由”,《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43.郭雳:“注册制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与完善”,《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9期。44.张文瑾:“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探究”,《中国应用法学》,2020年第1期。45.陈艳莹,平靓:“集体声誉危机与企业认证行为——基于‘柠檬市场’治理机制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4期。46.赵育才:“试论招股书可理解性规则——以科创板企业信息披露为例”,《证券法苑》,2020年第3期。47.王俊豪,单芬霞,张宇力:“电商平台声誉机制的有效性与信用监管研究——来自‘淘宝’和‘京东’的证据”,《财经论丛》,2021年第2期。48.曾思:“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回应型规制”,《中外法学》,2021年第6期。49.北京大学法学院课题组,唐应茂:“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研究”,《证券法苑》,2021年第3期。50.方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中国金融》,2021年第9期。51.林益:“上市公司‘蹭热点’争议及其监管”,《金融法苑》,2021年第2期。52.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王怡丞:“强制性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证券法苑》,2022年第3期。53.[美]佐哈·戈申,[美]吉迪恩·帕乔莫夫斯基,徐安安:“证券监管的本质作用”,《证券法苑》,2022年第4期。54.邢会强:“证券中介机构法律责任配置”,《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55.[美]乔尔·塞利格曼,刘怿:“公司强制性披露制度的历史需求”,《证券法苑》,2022年第3期。56.[美]佐哈·戈申,[美]吉迪恩· 帕乔莫夫斯基,徐安安:“证券监管的本质作用”,《证券法苑》,2022年第4期。57.吴少龙,吴瞬:“第1000家注册制上市公司诞生A股将迎关键一跃”,《证券时报》,2022年11月10日,第A05版。58.迈克尔·D.古登泰格,吕成龙,方荣杰:“公众公司强制信息披露论”,《证券法苑》,2022年第4期。59.沈红波,陈鹏翔:“全面注册制改革如何重塑资本市场生态”,《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第10期。 60.邓纲,祖木莱提·迪力夏提:“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保荐机构的治理困境与对策”,《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61.黄韬:“股票发行注册制法律变革:意义、问题与前瞻”,《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62.陈运森,王林,姜彤,等:“全面注册制:制度背景、典型特征与研究机会”,《财务研究》,2023年第3期。63.黄韬:“股票发行注册制法律变革:意义、问题与前瞻”,《.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64.陈洁:“实行全面注册制的中国逻辑”,《中国金融》,2023年第10期。65.桂小笋:“A股年内已披露逾1200份处罚信息披露违规是被罚主因”,《证券日报》,2023年11月8日,第B03版。66.刘轶,董捷:“全面注册制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商业会计》,2024年第11期。67.邢萌:“证券监管‘资格罚’直切要害真正‘打疼’违规中介机构”,《证券日报》,2024年5月17日,第A01版。68.王琦:“全面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制的逻辑重校”,《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69.戴昕:“无过错责任与人工智能发展——基于法律经济分析的一个观点”,《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70.虞李辉:“证券虚假陈述案中中介机构责后追偿问题研究”,《法学》,2024年第9期。71.梁银妍:“严监严管压实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上海证券报》,2024年6月11日,第001版。二、外文参考文献72.H.Kripke,The SEC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 :Regulation in Search of purpose,Law and Business,Inc./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9.

学科:

法学理论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贺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路径——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路径——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dc.title
  • Optimization Path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or Listed Companies: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1010402
  • dc.contributor.author
  • 贺婧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法经济学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刘颖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法经济学分析,投资者需求导向
  • dc.subject
  • Key word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Law and economics analysis; Investor demand orientation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来,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成为了上市公司受到行政处罚的主要原因。内幕交易、财务造假、大股东占用资金等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频发,注册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在理想条件下可以采取一种完全的信息披露主义的注册制,即只需要信息披露充分,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不作实质性审核。这一结论基于一个完美的假设:我们所处的证券市场发达且高效,中介机构公平公正,投资者理性交易。而现实中的注册制改革并非是一种放松监管的发行审核制度,其强调信息披露但却不排斥实质性监管。在正确的注册制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应当从以监管需求为导向转变为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的核心,是实现“买者自负,卖者自慎”价值的重要途径。以监管需求导向的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市场的定价功能也无法实现。由于信息披露制度涉及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其本身就属于一个经济学问题,采用法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信息披露制度具有很强的适配性。在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实现信息披露制度的需求转变的关键是厘清证券监管部门在出售证券的品质挑选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介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在证券发行审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收益成本分析、博弈论分析等研究方式,主张从建立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明晰自我监管和行政监管的定位、纠正声誉机制中的错误激励这三个方面来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除去前言和结语以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法经济学和中美对比的视角分析了注册制的真正内涵和选择注册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在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披露制度应当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第二个部分是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探析“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以此深挖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基础,为后文的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及对策提供理论工具。第三个部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了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体系中的问题,以及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不同主体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如存在错误激励的中介机构、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定位不清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管部门。第四个部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披露供需冲突、中介机构激励错误、监管权定位不清的优化路径。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the viola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has becom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Frequent violation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uch as insider trading, financial fraud, and major shareholders' appropriation of funds, make the voice of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more and more lou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a complete doctrin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an be adopted under ideal conditions, that is, only suffici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required, and the securities regulatory department does not conduct substantive audit of securities issuance. But this is all based on the perfect assumption that we live in highly developed, efficient securities markets with impartial intermediaries and rational investors. At a time when there is a growing call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reform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is not a deregulated issuance review system, although it emphasize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t does not exclude substantive supervi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concept of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changed from regulatory demand-oriented to investor demand-orient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s the core of securities law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aveat emptor, caveat emptor". The regulatory demand-orient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leads to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market resources, and the pricing function of the market can not be realized.Since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volves the pricing of listed companies' stocks, it is an economic issue in itself, so it is very suitable to study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co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rom regulatory demand-oriented to investor demand-oriented is to clarify what role the securitie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play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securities sold, and what role the intermediaries, stock exchanges and investors play in the review of securities issuance.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ncome cost analysis and game theory analysis in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should be solved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an investor demand-orient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ndard system, clarifying the positioning of self-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correcting the wrong incentives in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Apart from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needs of investor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issue of "whether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s necess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so as to dig deep the economic basi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tools for the analysis of listed companie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third par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uch as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with wrong incentives, stock exchanges and securities regulatory departments with unclear positioning of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self-regulatory supervision. The fourth part, from the Angle of law and economics,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wrong incentive of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and the unclear positioning of supervisory rights.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10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参考文献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关系的进化》,刘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2.周洛华:《中级金融工程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谢康,乌家培:《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4.[美]罗伯特·考特 ,[美]托马斯·尤仑:《法和经济学》,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年版。5.[美]约翰·C. 科菲:《看门人机制:市场中介与公司治理》,黄辉、王长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6.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7.[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修订版)》,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8.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探索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二)论文类9.高西庆:“证券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根据”,《证券市场导报》,1996年第10期。10.邓子来,胡健:“市场有效理论及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金融论坛》,2001年第10期。11.徐龙炳,陆蓉:“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沿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8期。12.陆正飞,刘桂进:“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13.闫化海:“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及其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14.许业荣:“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充分披露”,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5.陈岱松:“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河北法学》,2004年第12期。16.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7.杨郊红:“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4期。18.贾立:“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制度缺陷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19.王惠芳:“信息披露监管: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协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20.王智波:“有效市场假说的产生、发展与前沿动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吴越,马洪雨:“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监管权配置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2.沈朝晖:“流行的误解:‘注册制’与‘核准制’辨析”,《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9期。23.毛量:“法经济学视角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模式选择”,《知识经济》,2012年第7期。24.王啸:“试析注册制改革:基于问题导向的思辨与探索”,《证券市场导报》,2013年第12期。25.王啸:“证券发行制度改革的几个思维误区”,《上海证券报》,2013 年 11 月 8 日,第 A05 版。26.郭斐:“信息披露制度的综述和起源研究”,《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年第3期。27.曹凤岐:“推进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28.蒋大兴:“隐退中的‘权力型’证监会——注册制改革与证券监管权之重整”,《法学评论》,2014年第2期。 29.李燕,杨淦:“美国法上的IPO‘注册制’:起源、构造与论争——兼论我国注册制改革的移植与创生”,《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6期。30.黄立新,陈宇,吴姬君,等:“构建基于投资者需求的信息披露制度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14年第7期。31.彭冰:“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证券法苑》,2014年第3期。32.王啸:“美国‘注册制’的四大难题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思考”,《证券市场导报》,2015年第1期。33.程茂军,徐聪:“投资者导向信息披露制度的法理与逻辑”,《证券市场导报》,2015年第11期。34.唐国平,黄帅:“有效市场:假说还是理论——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与展望”,《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35.甘培忠,张菊霞:“IPO注册体制下证券监管机构的功能调整——从证监会和交易所分权视角观察”,《法律适用》,2015年第7期。36.朱林:“证券发行注册制:制度机理、实践与建议”,《证券法苑》,2015年第1期。37.廖原:“股票发行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法律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38.冯锐,周林彬:“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法经济学分析与路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7期。39.杨淦:“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的逻辑理路与制度展开”,《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1期。40.方红星,楚有为:“自愿披露、强制披露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41.陈邑早,王圣媛:“论中国式注册制信息披露革新:理念、实践与建议”,《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2期。42.李有星,康琼梅:“论证券信息自愿披露及免责事由”,《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43.郭雳:“注册制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与完善”,《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9期。44.张文瑾:“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探究”,《中国应用法学》,2020年第1期。45.陈艳莹,平靓:“集体声誉危机与企业认证行为——基于‘柠檬市场’治理机制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4期。46.赵育才:“试论招股书可理解性规则——以科创板企业信息披露为例”,《证券法苑》,2020年第3期。47.王俊豪,单芬霞,张宇力:“电商平台声誉机制的有效性与信用监管研究——来自‘淘宝’和‘京东’的证据”,《财经论丛》,2021年第2期。48.曾思:“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回应型规制”,《中外法学》,2021年第6期。49.北京大学法学院课题组,唐应茂:“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研究”,《证券法苑》,2021年第3期。50.方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中国金融》,2021年第9期。51.林益:“上市公司‘蹭热点’争议及其监管”,《金融法苑》,2021年第2期。52.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王怡丞:“强制性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证券法苑》,2022年第3期。53.[美]佐哈·戈申,[美]吉迪恩·帕乔莫夫斯基,徐安安:“证券监管的本质作用”,《证券法苑》,2022年第4期。54.邢会强:“证券中介机构法律责任配置”,《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55.[美]乔尔·塞利格曼,刘怿:“公司强制性披露制度的历史需求”,《证券法苑》,2022年第3期。56.[美]佐哈·戈申,[美]吉迪恩· 帕乔莫夫斯基,徐安安:“证券监管的本质作用”,《证券法苑》,2022年第4期。57.吴少龙,吴瞬:“第1000家注册制上市公司诞生A股将迎关键一跃”,《证券时报》,2022年11月10日,第A05版。58.迈克尔·D.古登泰格,吕成龙,方荣杰:“公众公司强制信息披露论”,《证券法苑》,2022年第4期。59.沈红波,陈鹏翔:“全面注册制改革如何重塑资本市场生态”,《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第10期。 60.邓纲,祖木莱提·迪力夏提:“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保荐机构的治理困境与对策”,《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61.黄韬:“股票发行注册制法律变革:意义、问题与前瞻”,《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62.陈运森,王林,姜彤,等:“全面注册制:制度背景、典型特征与研究机会”,《财务研究》,2023年第3期。63.黄韬:“股票发行注册制法律变革:意义、问题与前瞻”,《.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64.陈洁:“实行全面注册制的中国逻辑”,《中国金融》,2023年第10期。65.桂小笋:“A股年内已披露逾1200份处罚信息披露违规是被罚主因”,《证券日报》,2023年11月8日,第B03版。66.刘轶,董捷:“全面注册制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商业会计》,2024年第11期。67.邢萌:“证券监管‘资格罚’直切要害真正‘打疼’违规中介机构”,《证券日报》,2024年5月17日,第A01版。68.王琦:“全面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制的逻辑重校”,《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69.戴昕:“无过错责任与人工智能发展——基于法律经济分析的一个观点”,《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70.虞李辉:“证券虚假陈述案中中介机构责后追偿问题研究”,《法学》,2024年第9期。71.梁银妍:“严监严管压实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上海证券报》,2024年6月11日,第001版。二、外文参考文献72.H.Kripke,The SEC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 :Regulation in Search of purpose,Law and Business,Inc./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