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of Investigation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刑事侦查学院

作者:

唐娜

导师:

马方

导师单位:

国家安全学院

学位:

博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大数据侦查;侦查思维;侦查预测性思维;思维模式构建;思维模式运行

摘要:

侦查思维贯穿于侦查工作的始终,从分析案情、制定侦查计划、寻找案件线索、运用侦查措施,到最终完成破案,整个侦查活动都离不开侦查思维的运用。因此,侦查思维的发展与革新对侦查实践活动甚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犯罪行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更新迭代”,在犯罪形式、手段与组织方面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对侦查工作与侦查思维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公安机关继续运用强调现场勘查、实地走访,注重经验判断、被动应对的传统侦查思维模式,将难以满足当下侦查工作的需求。因此,针对犯罪行为智能化、技术化、跨区域化的新趋势,全国公安机关在继承传统侦查思维优秀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超越性、前瞻性、人机协同性为特征的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成为现实需要与时代任务。本文以“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侦查学、犯罪学、法学、心理学、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侦查出现后侦查预测性思维发生的变化,着重论述了侦查预测性思维在实践应用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局限性。重点围绕大数据视域下侦查预测性思维的理论发展与模式构建这一主线谋篇布局,从模式构建必要性角度出发探讨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存在的优势,并从保障机制角度出发为公安机关如何贯彻落实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全文共五章,引言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正文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基本问题,确立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为文章的展开奠定基础。本章整体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明确侦查预测性思维的研究范畴。首先,对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内涵、特征等核心要义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对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厘清和辨析。其次,根据大数据侦查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侦查预测性思维的构成要素,总结了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功能优势。最后,探讨了侦查预测性思维在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为后续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历史发展,以史为鉴,探寻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下文研究提供历史经验。本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对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侦查工作分为传统侦查、信息化侦查和大数据侦查三个阶段,并结合预测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对侦查预测性思维在不同阶段分别呈现出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的制约因素,厘清侦查预测性思维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找出症结所在。本章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一是思维主体的自身局限,侦查人员作为思维主体,其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是导致侦查预测性思维运行不畅通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侦查人员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智力结构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公民隐私风险、程序正当风险以及法规滞后风险。三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中的数据困境,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算法黑箱等技术层面问题也会阻碍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主要包括部门协作不畅、资源配置不足以及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构建,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理论模型,以指导侦查实践工作,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首先,本文从犯罪形式发展、公安机关办案主观需求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三个方面对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辩证分析。其次,明确了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基本原则,为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奠定根基与限制范围。同时,从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运行的起点、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对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进行了规范,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在侦查工作中如何使用,提供方法步骤。最后,梳理总结了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内在机制和变换规律,以支撑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应用和发展。第五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保障机制,针对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应用的制约因素,构建应用思维模式的保障机制。根据现有的侦查预测性思维的理论,探讨大数据侦查背景下如何保障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尽管侦查预测性思维在侦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据此,本章通过思维主体、法律、数据、组织管理四个层面对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是思维主体层面的保障:侦查主体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智力结构、完整的素质结构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法律层面的保障:构建个人隐私保护机制、规范大数据侦查行为、完善证据规则;三是数据层面的保障:优化数据选择标准、强化数据安全,同时加强算法预测透明度;四是组织管理层面的保障: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以及完善侦查监督体制。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苏天辅:《形式逻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3.吴家麟:《法律逻辑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5.[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朱智贤,伍棠棣,卢盛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李锡海:《侦察思维学》,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7.刘黎明:《侦查思维》,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8.王嘉:《侦查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9.马前进:《侦查思维中的推理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10.刘洪波,刘潋:《侦查思维谋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11.[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荣开明,赖传祥,刘宝三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3.冰利:《辩证逻辑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4.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5.王燃:《大数据侦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16.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苏]拉·别尔金:《刑事侦察学随笔》,李瑞勤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18.[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19.《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20.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1.李建利,李宇尘:《大数据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2.潘泉,程咏梅,梁彦等著:《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3.韩崇昭,朱洪艳,段战胜:《多源信息融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24.张金武,刘念:《犯罪学基础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25.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6.王二院:《警务预测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27.张则幸:《科学思维的辩证模式》,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28.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9.韩民青:《现代思维方法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0.李双其等:《大数据侦查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31.王传道:《侦查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2.于永萱,董伟山,陈存生等著:《创造思维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33.肖君和:《论思维——思维探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34.田运:《思维方式》,福州:福建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5.苏越,刘荣光,朱青君等著:《现代思维形态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6.37.吴家麟:《法律逻辑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38.田粟:《侦查逻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39.熊则坤:《侦查辩证法》,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0.冯国瑞:《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41.丁润生:《现代思维科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42.朱武:《侦查破案的逻辑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43.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4.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45.[英]罗伯特·汤姆生:《思维心理学》,徐卓松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46.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47.[英]德波诺:《横向思维法:冲破逻辑思维的束缚》,钱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48.张兆瑞:《智慧公安——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49.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马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0.马继华:《大数据思维——从掷骰子到纸牌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5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52.陈志良:《思维的建构和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3.伊恩·艾瑞斯:《大数据思维与决策》,宫相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二)论文类54.周磊:“归纳推理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55.唐旭东,吴秋玫:“直觉——侦查思维探析”,《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56.裘树祥,马跃忠:“浅析侦查思维的矫正与启发——以侦查僵局为背景”,《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57.刘洪波:“创造性的侦查思维——论侦查假说的提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58.刘洪波:“侦查实践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检视”,《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59.刘洪波:“侦查思维实践中的优先性原则——以实案为视角”,《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5 年第3期。60.马前进:“刑事案件侦查思维中的假言推理”,《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61.马前进:“试论刑事个案侦查思维的基本模式”,《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2.马前进:“刑事个案犯罪信息研判的思维方法”,《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63.巩寒冰:“侦查思维的认知结构与推进模式”,《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64.郝建设:“刑事侦查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逻辑推理和逻辑方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65.王福相:“论侦查思维的多元性和互补性”,《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66.韦立华:“侦查思维的基本特性及思维方式——兼谈刑事侦查中的形象思维”,《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6期。67.朱克愚:“侦、诉思维的差异与互补”,《人民检察》,1999年第3期。68.朱武,施辉:“论侦查的主要思维形式:或然性推理”,《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1期。69.于晓慧:“浅析刑事侦查中创造性思维初步训练方法”,《新疆警察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70.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6年第1期。71.陈黎明,陆金明:“三年侦捕话得失——侦破武汉洪山“94.8.27”特大抢劫杀人积案的思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72.倪瑞平,李虎桓:“经济犯罪侦查思维过程论”,《犯罪研究》, 2006年第3期。73.邹思平:“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思维探讨”《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4.朱武,马前进:“论经济犯罪侦查逻辑思维活动的特征”,提交“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上海,2009年7月28日。75.马前进,朱武:“论经济犯罪侦查辩证逻辑思维活动特征”,《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76.邹思平,许细燕,邓俊彬:“经济犯罪专案侦查教学研究——兼论经济犯罪专案侦查教材的改进”,《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77.李学军,刘品新,彭霄:“2004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5年第1期。78.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2年第1期。79.印大双:“论侦查实践中的合情推理”,《政法论丛》,2009年第2期。80.韩登池:“逻辑推理与侦查假设的提出”,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81.朱林兵:“侦查思维视野中的调查询问”,《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82.张静:“论类比推理在侦查思维中的运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83.周华:“类比推理在侦查中的应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84.王源生:“也论并案侦查的逻辑基础”,提交“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上海,2009年7月28日。85.陈细田:“论侦查中思维定势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12期。86.李玉峰,陈细田:“侦查思维定势分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87.杨宗辉,李玉峰:“有组织犯罪的侦查思维”,《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88.梁武彬:“制贩假票证犯罪发展新趋势及侦查革新”,《犯罪研究》,2010年第5期。89.邢庆龑:“大数据时代案件侦查思维转变与对策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90.张加林:“数据时代侦查思维的变革及实现路径”,《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91.李恒,郝柯惟:“基于支付宝交易数据的犯罪侦查画像再探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92.潘振生,王宏玉,张娟:“浅析经济犯罪中的大数据侦查思维”,《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93.魏克强,杨雨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侦查思维转变的困境和路径研究”,《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94.岳佳:“人工智能时代侦查思维的变革与理论因应”,《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95.顾君:“论侦查思维方式的变革”,《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96.刘启刚,王超强:“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的变革及其实现方式”,《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97.方斌:“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98.沈绍明:“论预见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及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99.宣城市公安局:“大数据思维下公安侦查取证方式研究——以电子数据取证为视角”,《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00.张建永:“人化思维与物化思维”,《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101.刘宝三:“试论预测性思维”,《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5期。102.李荣:“论毛泽东的预测性思维”,《理论月刊》,1995年第2期。 103.倪春乐,王泊勋:“大数据驱动的侦查思维创新与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04.王禄生:“论预测性司法”,《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05.朱武:“办案逻辑应用新概念”,《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106.郝建设:“刑事侦查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逻辑推理和逻辑方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107.张文琴:“侦查行为模式理论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108.申畅:“从聂树斌案看溯因推理在侦查思维中的应用及修正”《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09.陈闻高:“侦查假说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110.施俊镇:“类比推理的侦查运用”《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11.郭军伟,张博,林海:“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112. 申云凤:“多源异构数据情境下公安知识图谱模型构建与智能应用”《警学研究》,2021年第5期。113.程科:“资金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应用探索”《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114.王康庆,谢晓专,王大为等:“警务战术性情报合成作战:内涵、实践、问题与建议——以A地为考察对象”《情报杂志》,2019年第5期。115.杨婷:“论大数据时代我国刑事侦查模式的转型”,《法商研究》,2018年第2期。116.闫铁鑫:“大数据背景下预测型警务的构建”,《犯罪研究》,2018年第2期。117.胡铭,严敏姬:“大数据视野下犯罪预测的机遇、风险与规制——以英美德“预测警务”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118.王天思:“系统群初探”,《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119.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情报学报》,2007年第1期。120.王天思: “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哲学内涵”,《中国社会科学》,2016 年第 5 期。121.刘品新:“论侦查学的基本原理”,《法学家》,2002年第1期。122.刘品新:“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123.陆娟,汤国安,张宏等: “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2 年第4期。124.杨剑,陈刚:“‘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的反思与完善——信息本体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125.翟海,江平:“大数据时代的智慧侦查:维度分析及实现路径”,《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126.杨郁娟:“论侦查隐性知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27.梁春华:“试论刑事案件侦办中的“经验法则””,《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28.许国民,蒋影明:“浅谈刑事侦查中的直觉思维”,《公安论坛》,1987年第2期。129.郭安东:“试论侦察思维的逻辑特点”,《政法学报》,1994年第2期。130.宋汉林:“论刑事侦查中的定势思维与灵感思维”,《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131.李锡海,张高文:“试论侦查思维科学化”,《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132.张宗亮:“论侦查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33.聂江波:“侦查思维范式转换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期。134.顾君:“论侦查思维方式的变革”,《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135.金晓屏:“犯罪行为模式解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6期。136.阚宇,王一川:“新形势下我国刑事审判中线人制度应用研究”,《法制与经济》,2018年第3期。137.李锡海:“侦查思维学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38.马前进:“侦查中的逻辑思维:侦查解释和侦查预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39.吴标,刘冲:“从两起案件看侦查思维变化”,《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140.蔡鑫,高晨博:“论跨区域犯罪的侦查协作完善机制”,《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41.董磊:“论传统侦查方法与信息化侦查方法的融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42.陈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侦查模式的思考与发展”,《公安研究》,2017年第3期。143.李双其:“论信息化侦查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44.王振华,向进勇:“人脸识别技术在网上追凶领域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2023年第10期。145.陆冬英:“信息导侦理念下传统与现代侦查手段的关系——基于风险社会语境”,《犯罪研究》,2012年第3期。146.申群翼:“论信息化背景下传统侦查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47.李双其:“论信息技术渗透下的侦查变化与回应”,《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48.杨建国:“论视频监控的犯罪预防功能及犯罪侦查价值”,《犯罪研究》,2011年第1期。149.王一晨:“公安情报信息共享 的障碍与解决对策”,《公安研究》,2010年第12期。150.范玉:“关于侦查协作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51.聂江波:“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侦查措施拓展研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52.朱浩文:“大数据犯罪预测的法律分析”,《争议解决》,2022年第4期。153.郑群,张芷:“大数据侦查的核心内容及其理论价值”,《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154.刘洪波:“公安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思维考量”,《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55.王燃:“大数据时代侦查模式的变革及其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5期。156.王容刚:“大数据背景下侦查的“变”与“不变””,《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157.程科:“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大数据思维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158.金诚,李树礼,郑滋:“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犯罪问题研究——以流动人口聚集区与犯罪热点的相关性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59.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地理研究》,2010年第1期。160.刘大千,修春亮,于嘉:“长春市财产犯罪的空间分析”,《地理科学》,2012年第4期。161.徐冲,柳林,周素红:“基于临近相似性考虑的犯罪热点密度图预测准确性比较——以DP半岛街头抢劫犯罪为例”,《地理科学》,2016年第1期。162.陈刚,李松岩:“对以异常行为信息为基础科学构建积分预警系统的思考”,《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63.王忠敏:“高危人群的分析研判”,《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64.庞兴华:“关于犯罪被害人学研究”,《山东法学》,1989年第2期。165.陈文昊:“杀人犯罪被害人研究”,《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66.井晓龙:“高危分析在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67.靳高风,王玥,李易尚,“2016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及2017年预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168.赵展:“被害人心理视角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控”,《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169.闫密巧,过仲阳,任浙豪:“基于聚类关联规则的公交扒窃犯罪时空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3期。170.王慧,郑涛,张建岭:“基于聚类的关联规则算法在刑事犯罪行为分析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171.吴潇,喻忱:“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基于50名受骗者的调查”,《社会科学前沿》,2023年第4期。172.徐海晋,张植,郁军海:“大数据时代刑事案件侦查模式转型研究”,《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73.倪北海:““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模式初探”,《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74.陈华:“大数据时代公安机关侦查模式的转型”,《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175.单勇:“基于犯罪大数据的社会治安精准防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176.陈晓昂,郭晓童,杜宏波:“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犯罪案件协同侦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网络空间安全》,2020年第5期。177.秦帅,诸葛福源:“数据时代跨境犯罪治理:警务执法合作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178.许宏福,王颖,潘建光:“大数据背景下转变新型侦查模式的探索”,《公安研究》,2024年第9期。179.陈立峰:“关于公安教育培训正规化建设的思考”,《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80.李施霆:“侦查隐性知识的反思与重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181.杨郁娟:“论侦查隐性知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82.刘洪波:“侦查实践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检视”,《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83.杨静:“论侦查中逆向思维的运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184.姚旺:“侦查思维优化路径探析”,《犯罪研究》,2009年第6期。185.揭萍,方镇杰:“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的转型与优化——基于SWOT的分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186.邢树立,周辉,孙立志等:“侦查人员心理应激的情绪管理”,《南方论丛》,2012年第6期。187.蒋勇: “大数据侦查的体制之维:基于权力关系的审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88.张忆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权利变迁与刑法保护的教义学限缩——以“数据财产权”与“信息自决权”的二分为视角”,《政治与法律》,2020年第6期。189.卞建林:“论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东方法学》,2019年第4期。190.程雷:“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191.何家弘,邓昌智,张桂勇等:“大数据侦查给证据法带来的挑战”,《人民检察》,2018年第1期。192. 张若男:“刑事初查阶段大数据侦查的法律规制研究”,《争议解决》,2025年第1期。193.印大双:“侦查模式从信息孤岛向结构化数据库的逻辑演进”,《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94.彭知辉:““大数据观”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第1期。195.郑曦:“网络搜查及其规制研究”,《比较法研究》,2021年第1期。196.赵秉志,孟军,“我国刑事诉讼中隐私权保护——以刑事被追诉人为视角”,《法治研究》,2017年第2期。197.李锡海:“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刑事犯罪”,《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198.王彬,“犯罪侦查中的大数据应用分析”,《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99.杨学志:“论侦查人员素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200.李晓东,徐前:“刑事一体化视域下预测性侦查的法律证成与实践应用”,《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201.梅蓉:“数据侦查思维训练实践探索——以南京警察学院《数据侦查》课程教学为例”,《教育进展》,2023年第7期。202.何军,“大数据与侦查模式变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203.荣开明,赖传祥:“试论思维方式的运行规律”,《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2期。204.张守刚,孙利天:“论思维的选择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205.王振武:“论认识过程的选择模式”,《现代哲学》,1987年第1期。206.赵成:“认识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初探”,《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 期。207.张立文:“和合学三界的建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08.李维武:“毛泽东创立“实践论”哲学体系的路径与方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5期。209.210.张承先,谷思婧:“美国警察管理体制和警务机制印象”,《现代世界警察》,2024年第4期。211.解冰:“德国警察管理迈向3.0时代”,《人民论坛》,2015年第27期。212.薛晓先:“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213.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214.陈兵,郭光坤:“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定位与定则——以《数据安全法》为中心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215.赵宏:“信息自决权在我国的保护现状及其立法趋势前瞻”,《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216.陈舒:“大数据侦查的法律规制——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到融入”,《争议解决》,2023年第3期。217.李小猛:“大数据侦查情报的分析运用风险及其规制”,《情报杂志》,2023年第2期。218.郑曦:“《刑事诉讼法》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衔接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2期。219.王彬:“犯罪侦查中的大数据应用分析”,《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220.程雷:“大数据背景下的秘密监控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学论坛》,2021年第3期。221.方柏兴,“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诉讼化及其限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222.王曹川:“智慧警务模式下的侦查思维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223.何军,“大数据与侦查模式变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224.张齐:“大数据管理视角下智慧侦查实现路径探析”,《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225.刘汉民:“论侦查联想思维的特征”,《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226.崔艳英,魏屹东:“从语言到思维:系统思维的协调机制探析”,《系统科学学报》,2025年第3期。227.刘东,丁青:“知识结构的间隔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228.周涛,程学旗,陈宝权:“CCF大专委2020年大数据发展趋势预测”,《大数据》,2020年第1期。229.陈兵,郭光坤:“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定位与定则——以《数据安全法》为中心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三)其他类230.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231.腾讯新闻网:《社区民警玩转数据建模,三项记录竟然常年为》,2024年9月14日,https://news.qq.com/rain/a/20240914A07TNY00?suid=&media_id=。232.王鹏,张芹:“社交媒体情报站”,《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1日,第9版。233.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坚持创新驱动 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2024年12月29日,https://www.mps.gov.cn/n2255079/n9365801/n9574397/n9574422/c9902181/content.html。234.包海勇:“深化智慧公安建设 推动提升侦查破案效能”,《人民公安报》,2024年9月8日,第3版。235.澎湃新闻网:《现代警务探索|景泰公安:“智慧警务”赋能实战 提升精准打击犯罪效能》,2024年12月23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9741324。236.中国政府网:《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4月14日,https://www.gov.cn/ztzl/2006gagz/content_582563.htm。237.中国新闻网《武汉40到60岁人群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款主要受害者》,2016年8月11日,https://www.chinanews.com/sh/2016/08-11/7969280.shtml。238.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8月2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0/content_5632486.htm。239.腾讯新闻网:《金店突发“抢劫案” 天津警方150分钟侦破》,2025年1月11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111A021GF00。240.澎湃新闻网:《人脸识别如何通过4次抓拍对比助力警方抓获北大弑母案逃犯》,2019年5月6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02501。241.中国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完善数据安全法律体系 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23日,242.中国政府网:《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2008年3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6233.htm。243.无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与其他政法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问题研究》,2019年7月23日,https://wxbh.jsjc.gov.cn/yw/201907/t20190723_846757.shtml。244.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共享如何实现安全可控》,2023年8月23日,https://www.spp.gov.cn/spp/llyj/202308/t20230823_625851.shtml。245.郑州市公安局:《郑州刑侦:业务技能全覆盖 围绕实战炼精兵》,2020年5月20日,https://zzga.zhengzhou.gov.cn/jwzx/3321661.jhtml。24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2015年1月26日,https://zzga.zhengzhou.gov.cn/jwzx/3321661.jhtml。247.中国政府网:《公安机关督察条例》,2011年9月8日,https://www.gov.cn/zwgk/2011-09/08/content_1943257.htm。248.中国政府网:《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2016年9月27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6-09/27/content_5112728.htm。二、外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249.L.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86.(二)论文类250.Andrew G. Ferguson, “Policing Predictive Polici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94,No.5,2017.251.Seidensticker, Kai, Bode, Felix & Stoffel, Florian, “Predictive Policing in Germany,” Predictive Policing,2018.252.Serena Oosterloo & Gerwin van Schie, “The Politics and Biases of the ‘Crime Anticipation System’ of the Dutch Police.” Political Science,2018.253.E.L. van Kooten, “Predictive polici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se of the Crime Anticipation System by the Amsterdam police department and the safeguard against discrimination,” Master Thesis of Tilburg Law School LLM Law & Technology,2018.254.George Mohler,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Field Trials of Predictive Polic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110,No.512,2015.255.Jerry H. Ratcliffe, et al, “The Philadelphia Predictive Policing Experi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riminology,Vol.17,2021.256.Joel M. Caplan, et al, “Crime in Context: Utilizing Risk Terrain Modeling and Conjunctive Analysis of Case Configurations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of Criminogenic Behavior Setting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Vol.33,No.2,2017.257.Leslie W. Kennedy, et al, “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 to Crime: Applying Risk Terrain Modeling to the Study of Assault in Chicago,”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Vol.9,2016.258.Cohen, L.E., and Felson, M.,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4,August 1979.259.Cornish, D., and Clarke, R., “Understanding crime displacement,” Criminology,1987.260.Andrew G. Ferguson, “Predictive Policing and Reasonable Suspicion,” Emory Law Journal,Vol.62,No.259,2012.261. David Weisburd, Cody W. Telep, Brian A. Lawton, “Could Innovations in Policing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New York City Crime Drop even in a Period of Declining Police Strength? The Case of Stop, Question and Frisk as a Hot Spots Policing Strategy,” Justice Quarterly,Vol.31:1,2014.262. David W., Shawn B., Cynthia L., ed, “Trajectories of crime at plac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ets egments in the city of Seattle,” Criminology,Vol.42:2,2004.263.John E. Eck, Spencer Chainey, James G. Cameron ed, “Mapping Crime:Understanding Hotpot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2005.264.Erik Bakke, “Predictive Policing: The Argument for Public Transparency,” New York University Annual Survey of American Law,Vol.74,No.13,2018.265.Wim Hardyns & Anneleen Rummens, “Predictive Policing as a New Tool for Law Enforcemen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Vol.24,2018.266.Kai Seidensticker, “SKALA - Predictive Policing in North Rhine-Westphalia,” European Law Enforcement Research Bulletin,2021.(四)其他类267.Andrew Tieu, “Precobs App Predicts Crimes before They Happe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Fututism,November 30,2016,https:// futurism. com/precobs-app-predicts-crimes-before-they-happen.268.Jörg Thoma, “Precobs:Berlin Will Mit Software Einbrüche Vorhersage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lem.de,December 2,2014,https:// www.golem.de/news/precobs- berlin- will- mit- software einbrueche-vorhersagen-1412-110918. html.

学科:

侦查学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唐娜. 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研究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of Investigation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B20210301Z3113
  • dc.contributor.author
  • 唐娜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刑事侦查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博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博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侦查学基础理论研究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马方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国家安全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大数据侦查,侦查思维,侦查预测性思维,思维模式构建,思维模式运行
  • dc.subject
  • Big Data Investigations; Investigative thinking;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indset construction; Mindset operation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侦查思维贯穿于侦查工作的始终,从分析案情、制定侦查计划、寻找案件线索、运用侦查措施,到最终完成破案,整个侦查活动都离不开侦查思维的运用。因此,侦查思维的发展与革新对侦查实践活动甚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犯罪行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更新迭代”,在犯罪形式、手段与组织方面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对侦查工作与侦查思维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公安机关继续运用强调现场勘查、实地走访,注重经验判断、被动应对的传统侦查思维模式,将难以满足当下侦查工作的需求。因此,针对犯罪行为智能化、技术化、跨区域化的新趋势,全国公安机关在继承传统侦查思维优秀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超越性、前瞻性、人机协同性为特征的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成为现实需要与时代任务。本文以“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侦查学、犯罪学、法学、心理学、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侦查出现后侦查预测性思维发生的变化,着重论述了侦查预测性思维在实践应用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局限性。重点围绕大数据视域下侦查预测性思维的理论发展与模式构建这一主线谋篇布局,从模式构建必要性角度出发探讨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存在的优势,并从保障机制角度出发为公安机关如何贯彻落实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全文共五章,引言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正文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基本问题,确立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为文章的展开奠定基础。本章整体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明确侦查预测性思维的研究范畴。首先,对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内涵、特征等核心要义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对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厘清和辨析。其次,根据大数据侦查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侦查预测性思维的构成要素,总结了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功能优势。最后,探讨了侦查预测性思维在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为后续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历史发展,以史为鉴,探寻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下文研究提供历史经验。本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对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侦查工作分为传统侦查、信息化侦查和大数据侦查三个阶段,并结合预测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对侦查预测性思维在不同阶段分别呈现出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的制约因素,厘清侦查预测性思维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找出症结所在。本章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一是思维主体的自身局限,侦查人员作为思维主体,其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是导致侦查预测性思维运行不畅通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侦查人员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智力结构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公民隐私风险、程序正当风险以及法规滞后风险。三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中的数据困境,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算法黑箱等技术层面问题也会阻碍侦查预测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侦查预测性思维应用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主要包括部门协作不畅、资源配置不足以及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构建,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理论模型,以指导侦查实践工作,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首先,本文从犯罪形式发展、公安机关办案主观需求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三个方面对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辩证分析。其次,明确了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基本原则,为构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奠定根基与限制范围。同时,从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运行的起点、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对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进行了规范,为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在侦查工作中如何使用,提供方法步骤。最后,梳理总结了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内在机制和变换规律,以支撑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应用和发展。第五章是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保障机制,针对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应用的制约因素,构建应用思维模式的保障机制。根据现有的侦查预测性思维的理论,探讨大数据侦查背景下如何保障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尽管侦查预测性思维在侦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据此,本章通过思维主体、法律、数据、组织管理四个层面对侦查预测性思维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是思维主体层面的保障:侦查主体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智力结构、完整的素质结构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法律层面的保障:构建个人隐私保护机制、规范大数据侦查行为、完善证据规则;三是数据层面的保障:优化数据选择标准、强化数据安全,同时加强算法预测透明度;四是组织管理层面的保障: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以及完善侦查监督体制。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vestigative thinking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investigative work, from analyzing the case, formulating an investigative plan, finding clues, applying investigative measures, to finally solving the case, the whole of investigative activ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use of investigative thinking.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nvestigative thinking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nvestigative practice and even the entire criminal procedur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big data era, criminal behavior has been "updated and iterat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ew situations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in terms of criminal forms, means, and organization, 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nvestigative work and investigative thinking. I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continue to use the traditional investigative thinking mode that emphasizes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visits, and focuses on experience judgment and passive respons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current investigative work. Therefore, in response to the new trend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cal, and cross-regional criminal behavior, the national public security organs, based on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ontent of traditional investigative thinking, have built an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with data as the key element and characterized by transcendence, foresight, and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which has become a practical need and a task of the times.This thesis takes "investigation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criminology, law,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and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in detail, 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after 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 investig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faced by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cessity of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how public security organs can implement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arantee mechanism.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ull text has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detailed content ofthe text is as follows:Chapter 1 is the basic issues of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which establish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icle. This chapter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scope of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First, the core essential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are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re clarified and analyz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era background of big data investigatio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are analyzed, and the functional advantages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relevant theori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s.Chapter 2 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It uses history as a mirro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and provides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is chapt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y country's detective work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based investigation, and big data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redictive thin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scop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in different stages are summarized.Chapter 3 is about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clarify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finding out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This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from four dimensions. Firs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inking subject itself. As the thinking subjec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vestigators themselves are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oper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ack of 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 comprehensiv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good thinking quality of the detective subject. Second, the legal risks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ainly include citizen privacy risks, procedural due diligence risks, and regulatory lag risks. Third, the data dilemma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Technical issues such as data quality, data security, and algorithm black box will also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Fourth,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ainly include problems such as poor 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insu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ack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Chapter 4 is the construction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which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detec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 to guide detective practice,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First, this thesis dialectical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an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rime forms, the subjective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n handling cases,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econd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an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are clarified, laying the foundation and limiting the scope of constructing an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is standardi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rting point,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providing methods and steps for how to use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in investigative work. Finally,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transformation law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are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to suppor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Chapter 5 i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targeting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constructing the application thinking model. Based on the existing theory of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to ens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in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investigation. Although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investigative work and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which have caused some new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chapt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vestigative predictive thinking model through four levels: thinking subject, law, data,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First, the guarantee at the level of thinking subject: the investigative subject should have a 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 complete quality structure, and good thinking quality; second, the guarantee at the legal level: building a personal privacy protection mechanism, standardizing big data investigative behavior, and improving evidence rules; third, the guarantee at the data level: optimizing data selec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ing data secur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of algorithm prediction; fourth, the guarantee at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level: establishing a cross-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ptimiz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investigative supervision system.
  • dc.date.issued
  • 2025-05-30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23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苏天辅:《形式逻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3.吴家麟:《法律逻辑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5.[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朱智贤,伍棠棣,卢盛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李锡海:《侦察思维学》,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7.刘黎明:《侦查思维》,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8.王嘉:《侦查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9.马前进:《侦查思维中的推理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10.刘洪波,刘潋:《侦查思维谋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11.[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荣开明,赖传祥,刘宝三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3.冰利:《辩证逻辑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4.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5.王燃:《大数据侦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16.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苏]拉·别尔金:《刑事侦察学随笔》,李瑞勤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18.[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19.《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20.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1.李建利,李宇尘:《大数据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2.潘泉,程咏梅,梁彦等著:《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3.韩崇昭,朱洪艳,段战胜:《多源信息融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24.张金武,刘念:《犯罪学基础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25.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6.王二院:《警务预测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27.张则幸:《科学思维的辩证模式》,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28.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9.韩民青:《现代思维方法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0.李双其等:《大数据侦查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31.王传道:《侦查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2.于永萱,董伟山,陈存生等著:《创造思维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33.肖君和:《论思维——思维探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34.田运:《思维方式》,福州:福建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5.苏越,刘荣光,朱青君等著:《现代思维形态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6.37.吴家麟:《法律逻辑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38.田粟:《侦查逻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39.熊则坤:《侦查辩证法》,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0.冯国瑞:《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41.丁润生:《现代思维科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42.朱武:《侦查破案的逻辑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43.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4.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45.[英]罗伯特·汤姆生:《思维心理学》,徐卓松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46.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47.[英]德波诺:《横向思维法:冲破逻辑思维的束缚》,钱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48.张兆瑞:《智慧公安——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49.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马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0.马继华:《大数据思维——从掷骰子到纸牌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5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52.陈志良:《思维的建构和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3.伊恩·艾瑞斯:《大数据思维与决策》,宫相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二)论文类54.周磊:“归纳推理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55.唐旭东,吴秋玫:“直觉——侦查思维探析”,《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56.裘树祥,马跃忠:“浅析侦查思维的矫正与启发——以侦查僵局为背景”,《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57.刘洪波:“创造性的侦查思维——论侦查假说的提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58.刘洪波:“侦查实践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检视”,《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59.刘洪波:“侦查思维实践中的优先性原则——以实案为视角”,《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5 年第3期。60.马前进:“刑事案件侦查思维中的假言推理”,《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61.马前进:“试论刑事个案侦查思维的基本模式”,《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2.马前进:“刑事个案犯罪信息研判的思维方法”,《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63.巩寒冰:“侦查思维的认知结构与推进模式”,《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64.郝建设:“刑事侦查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逻辑推理和逻辑方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65.王福相:“论侦查思维的多元性和互补性”,《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66.韦立华:“侦查思维的基本特性及思维方式——兼谈刑事侦查中的形象思维”,《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6期。67.朱克愚:“侦、诉思维的差异与互补”,《人民检察》,1999年第3期。68.朱武,施辉:“论侦查的主要思维形式:或然性推理”,《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1期。69.于晓慧:“浅析刑事侦查中创造性思维初步训练方法”,《新疆警察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70.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6年第1期。71.陈黎明,陆金明:“三年侦捕话得失——侦破武汉洪山“94.8.27”特大抢劫杀人积案的思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72.倪瑞平,李虎桓:“经济犯罪侦查思维过程论”,《犯罪研究》, 2006年第3期。73.邹思平:“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思维探讨”《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4.朱武,马前进:“论经济犯罪侦查逻辑思维活动的特征”,提交“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上海,2009年7月28日。75.马前进,朱武:“论经济犯罪侦查辩证逻辑思维活动特征”,《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76.邹思平,许细燕,邓俊彬:“经济犯罪专案侦查教学研究——兼论经济犯罪专案侦查教材的改进”,《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77.李学军,刘品新,彭霄:“2004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5年第1期。78.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2年第1期。79.印大双:“论侦查实践中的合情推理”,《政法论丛》,2009年第2期。80.韩登池:“逻辑推理与侦查假设的提出”,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81.朱林兵:“侦查思维视野中的调查询问”,《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82.张静:“论类比推理在侦查思维中的运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83.周华:“类比推理在侦查中的应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84.王源生:“也论并案侦查的逻辑基础”,提交“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上海,2009年7月28日。85.陈细田:“论侦查中思维定势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12期。86.李玉峰,陈细田:“侦查思维定势分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87.杨宗辉,李玉峰:“有组织犯罪的侦查思维”,《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88.梁武彬:“制贩假票证犯罪发展新趋势及侦查革新”,《犯罪研究》,2010年第5期。89.邢庆龑:“大数据时代案件侦查思维转变与对策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90.张加林:“数据时代侦查思维的变革及实现路径”,《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91.李恒,郝柯惟:“基于支付宝交易数据的犯罪侦查画像再探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92.潘振生,王宏玉,张娟:“浅析经济犯罪中的大数据侦查思维”,《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93.魏克强,杨雨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侦查思维转变的困境和路径研究”,《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94.岳佳:“人工智能时代侦查思维的变革与理论因应”,《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95.顾君:“论侦查思维方式的变革”,《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96.刘启刚,王超强:“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的变革及其实现方式”,《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97.方斌:“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98.沈绍明:“论预见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及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99.宣城市公安局:“大数据思维下公安侦查取证方式研究——以电子数据取证为视角”,《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00.张建永:“人化思维与物化思维”,《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101.刘宝三:“试论预测性思维”,《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5期。102.李荣:“论毛泽东的预测性思维”,《理论月刊》,1995年第2期。 103.倪春乐,王泊勋:“大数据驱动的侦查思维创新与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04.王禄生:“论预测性司法”,《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05.朱武:“办案逻辑应用新概念”,《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106.郝建设:“刑事侦查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逻辑推理和逻辑方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107.张文琴:“侦查行为模式理论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108.申畅:“从聂树斌案看溯因推理在侦查思维中的应用及修正”《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09.陈闻高:“侦查假说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110.施俊镇:“类比推理的侦查运用”《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11.郭军伟,张博,林海:“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112. 申云凤:“多源异构数据情境下公安知识图谱模型构建与智能应用”《警学研究》,2021年第5期。113.程科:“资金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应用探索”《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114.王康庆,谢晓专,王大为等:“警务战术性情报合成作战:内涵、实践、问题与建议——以A地为考察对象”《情报杂志》,2019年第5期。115.杨婷:“论大数据时代我国刑事侦查模式的转型”,《法商研究》,2018年第2期。116.闫铁鑫:“大数据背景下预测型警务的构建”,《犯罪研究》,2018年第2期。117.胡铭,严敏姬:“大数据视野下犯罪预测的机遇、风险与规制——以英美德“预测警务”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118.王天思:“系统群初探”,《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119.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情报学报》,2007年第1期。120.王天思: “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哲学内涵”,《中国社会科学》,2016 年第 5 期。121.刘品新:“论侦查学的基本原理”,《法学家》,2002年第1期。122.刘品新:“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123.陆娟,汤国安,张宏等: “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2 年第4期。124.杨剑,陈刚:“‘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的反思与完善——信息本体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125.翟海,江平:“大数据时代的智慧侦查:维度分析及实现路径”,《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126.杨郁娟:“论侦查隐性知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27.梁春华:“试论刑事案件侦办中的“经验法则””,《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28.许国民,蒋影明:“浅谈刑事侦查中的直觉思维”,《公安论坛》,1987年第2期。129.郭安东:“试论侦察思维的逻辑特点”,《政法学报》,1994年第2期。130.宋汉林:“论刑事侦查中的定势思维与灵感思维”,《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131.李锡海,张高文:“试论侦查思维科学化”,《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132.张宗亮:“论侦查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33.聂江波:“侦查思维范式转换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期。134.顾君:“论侦查思维方式的变革”,《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135.金晓屏:“犯罪行为模式解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6期。136.阚宇,王一川:“新形势下我国刑事审判中线人制度应用研究”,《法制与经济》,2018年第3期。137.李锡海:“侦查思维学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38.马前进:“侦查中的逻辑思维:侦查解释和侦查预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39.吴标,刘冲:“从两起案件看侦查思维变化”,《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140.蔡鑫,高晨博:“论跨区域犯罪的侦查协作完善机制”,《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41.董磊:“论传统侦查方法与信息化侦查方法的融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42.陈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侦查模式的思考与发展”,《公安研究》,2017年第3期。143.李双其:“论信息化侦查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44.王振华,向进勇:“人脸识别技术在网上追凶领域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2023年第10期。145.陆冬英:“信息导侦理念下传统与现代侦查手段的关系——基于风险社会语境”,《犯罪研究》,2012年第3期。146.申群翼:“论信息化背景下传统侦查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47.李双其:“论信息技术渗透下的侦查变化与回应”,《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48.杨建国:“论视频监控的犯罪预防功能及犯罪侦查价值”,《犯罪研究》,2011年第1期。149.王一晨:“公安情报信息共享 的障碍与解决对策”,《公安研究》,2010年第12期。150.范玉:“关于侦查协作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51.聂江波:“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侦查措施拓展研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52.朱浩文:“大数据犯罪预测的法律分析”,《争议解决》,2022年第4期。153.郑群,张芷:“大数据侦查的核心内容及其理论价值”,《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154.刘洪波:“公安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思维考量”,《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55.王燃:“大数据时代侦查模式的变革及其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5期。156.王容刚:“大数据背景下侦查的“变”与“不变””,《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157.程科:“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大数据思维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158.金诚,李树礼,郑滋:“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犯罪问题研究——以流动人口聚集区与犯罪热点的相关性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59.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地理研究》,2010年第1期。160.刘大千,修春亮,于嘉:“长春市财产犯罪的空间分析”,《地理科学》,2012年第4期。161.徐冲,柳林,周素红:“基于临近相似性考虑的犯罪热点密度图预测准确性比较——以DP半岛街头抢劫犯罪为例”,《地理科学》,2016年第1期。162.陈刚,李松岩:“对以异常行为信息为基础科学构建积分预警系统的思考”,《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63.王忠敏:“高危人群的分析研判”,《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64.庞兴华:“关于犯罪被害人学研究”,《山东法学》,1989年第2期。165.陈文昊:“杀人犯罪被害人研究”,《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66.井晓龙:“高危分析在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67.靳高风,王玥,李易尚,“2016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及2017年预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168.赵展:“被害人心理视角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控”,《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169.闫密巧,过仲阳,任浙豪:“基于聚类关联规则的公交扒窃犯罪时空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3期。170.王慧,郑涛,张建岭:“基于聚类的关联规则算法在刑事犯罪行为分析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171.吴潇,喻忱:“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基于50名受骗者的调查”,《社会科学前沿》,2023年第4期。172.徐海晋,张植,郁军海:“大数据时代刑事案件侦查模式转型研究”,《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73.倪北海:““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模式初探”,《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74.陈华:“大数据时代公安机关侦查模式的转型”,《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175.单勇:“基于犯罪大数据的社会治安精准防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176.陈晓昂,郭晓童,杜宏波:“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犯罪案件协同侦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网络空间安全》,2020年第5期。177.秦帅,诸葛福源:“数据时代跨境犯罪治理:警务执法合作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178.许宏福,王颖,潘建光:“大数据背景下转变新型侦查模式的探索”,《公安研究》,2024年第9期。179.陈立峰:“关于公安教育培训正规化建设的思考”,《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80.李施霆:“侦查隐性知识的反思与重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181.杨郁娟:“论侦查隐性知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82.刘洪波:“侦查实践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检视”,《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83.杨静:“论侦查中逆向思维的运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184.姚旺:“侦查思维优化路径探析”,《犯罪研究》,2009年第6期。185.揭萍,方镇杰:“大数据时代侦查思维的转型与优化——基于SWOT的分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186.邢树立,周辉,孙立志等:“侦查人员心理应激的情绪管理”,《南方论丛》,2012年第6期。187.蒋勇: “大数据侦查的体制之维:基于权力关系的审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88.张忆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权利变迁与刑法保护的教义学限缩——以“数据财产权”与“信息自决权”的二分为视角”,《政治与法律》,2020年第6期。189.卞建林:“论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东方法学》,2019年第4期。190.程雷:“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191.何家弘,邓昌智,张桂勇等:“大数据侦查给证据法带来的挑战”,《人民检察》,2018年第1期。192. 张若男:“刑事初查阶段大数据侦查的法律规制研究”,《争议解决》,2025年第1期。193.印大双:“侦查模式从信息孤岛向结构化数据库的逻辑演进”,《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94.彭知辉:““大数据观”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第1期。195.郑曦:“网络搜查及其规制研究”,《比较法研究》,2021年第1期。196.赵秉志,孟军,“我国刑事诉讼中隐私权保护——以刑事被追诉人为视角”,《法治研究》,2017年第2期。197.李锡海:“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刑事犯罪”,《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198.王彬,“犯罪侦查中的大数据应用分析”,《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99.杨学志:“论侦查人员素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200.李晓东,徐前:“刑事一体化视域下预测性侦查的法律证成与实践应用”,《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201.梅蓉:“数据侦查思维训练实践探索——以南京警察学院《数据侦查》课程教学为例”,《教育进展》,2023年第7期。202.何军,“大数据与侦查模式变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203.荣开明,赖传祥:“试论思维方式的运行规律”,《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2期。204.张守刚,孙利天:“论思维的选择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205.王振武:“论认识过程的选择模式”,《现代哲学》,1987年第1期。206.赵成:“认识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初探”,《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 期。207.张立文:“和合学三界的建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08.李维武:“毛泽东创立“实践论”哲学体系的路径与方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5期。209.210.张承先,谷思婧:“美国警察管理体制和警务机制印象”,《现代世界警察》,2024年第4期。211.解冰:“德国警察管理迈向3.0时代”,《人民论坛》,2015年第27期。212.薛晓先:“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213.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214.陈兵,郭光坤:“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定位与定则——以《数据安全法》为中心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215.赵宏:“信息自决权在我国的保护现状及其立法趋势前瞻”,《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216.陈舒:“大数据侦查的法律规制——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到融入”,《争议解决》,2023年第3期。217.李小猛:“大数据侦查情报的分析运用风险及其规制”,《情报杂志》,2023年第2期。218.郑曦:“《刑事诉讼法》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衔接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2期。219.王彬:“犯罪侦查中的大数据应用分析”,《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220.程雷:“大数据背景下的秘密监控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学论坛》,2021年第3期。221.方柏兴,“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诉讼化及其限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222.王曹川:“智慧警务模式下的侦查思维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223.何军,“大数据与侦查模式变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224.张齐:“大数据管理视角下智慧侦查实现路径探析”,《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225.刘汉民:“论侦查联想思维的特征”,《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226.崔艳英,魏屹东:“从语言到思维:系统思维的协调机制探析”,《系统科学学报》,2025年第3期。227.刘东,丁青:“知识结构的间隔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228.周涛,程学旗,陈宝权:“CCF大专委2020年大数据发展趋势预测”,《大数据》,2020年第1期。229.陈兵,郭光坤:“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定位与定则——以《数据安全法》为中心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三)其他类230.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231.腾讯新闻网:《社区民警玩转数据建模,三项记录竟然常年为》,2024年9月14日,https://news.qq.com/rain/a/20240914A07TNY00?suid=&media_id=。232.王鹏,张芹:“社交媒体情报站”,《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1日,第9版。233.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坚持创新驱动 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2024年12月29日,https://www.mps.gov.cn/n2255079/n9365801/n9574397/n9574422/c9902181/content.html。234.包海勇:“深化智慧公安建设 推动提升侦查破案效能”,《人民公安报》,2024年9月8日,第3版。235.澎湃新闻网:《现代警务探索|景泰公安:“智慧警务”赋能实战 提升精准打击犯罪效能》,2024年12月23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9741324。236.中国政府网:《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4月14日,https://www.gov.cn/ztzl/2006gagz/content_582563.htm。237.中国新闻网《武汉40到60岁人群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款主要受害者》,2016年8月11日,https://www.chinanews.com/sh/2016/08-11/7969280.shtml。238.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8月2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0/content_5632486.htm。239.腾讯新闻网:《金店突发“抢劫案” 天津警方150分钟侦破》,2025年1月11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111A021GF00。240.澎湃新闻网:《人脸识别如何通过4次抓拍对比助力警方抓获北大弑母案逃犯》,2019年5月6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02501。241.中国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完善数据安全法律体系 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23日,242.中国政府网:《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2008年3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6233.htm。243.无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与其他政法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问题研究》,2019年7月23日,https://wxbh.jsjc.gov.cn/yw/201907/t20190723_846757.shtml。244.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共享如何实现安全可控》,2023年8月23日,https://www.spp.gov.cn/spp/llyj/202308/t20230823_625851.shtml。245.郑州市公安局:《郑州刑侦:业务技能全覆盖 围绕实战炼精兵》,2020年5月20日,https://zzga.zhengzhou.gov.cn/jwzx/3321661.jhtml。24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2015年1月26日,https://zzga.zhengzhou.gov.cn/jwzx/3321661.jhtml。247.中国政府网:《公安机关督察条例》,2011年9月8日,https://www.gov.cn/zwgk/2011-09/08/content_1943257.htm。248.中国政府网:《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2016年9月27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6-09/27/content_5112728.htm。二、外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249.L.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86.(二)论文类250.Andrew G. Ferguson, “Policing Predictive Polici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94,No.5,2017.251.Seidensticker, Kai, Bode, Felix & Stoffel, Florian, “Predictive Policing in Germany,” Predictive Policing,2018.252.Serena Oosterloo & Gerwin van Schie, “The Politics and Biases of the ‘Crime Anticipation System’ of the Dutch Police.” Political Science,2018.253.E.L. van Kooten, “Predictive polici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se of the Crime Anticipation System by the Amsterdam police department and the safeguard against discrimination,” Master Thesis of Tilburg Law School LLM Law & Technology,2018.254.George Mohler,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Field Trials of Predictive Polic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110,No.512,2015.255.Jerry H. Ratcliffe, et al, “The Philadelphia Predictive Policing Experi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riminology,Vol.17,2021.256.Joel M. Caplan, et al, “Crime in Context: Utilizing Risk Terrain Modeling and Conjunctive Analysis of Case Configurations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of Criminogenic Behavior Setting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Vol.33,No.2,2017.257.Leslie W. Kennedy, et al, “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 to Crime: Applying Risk Terrain Modeling to the Study of Assault in Chicago,”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Vol.9,2016.258.Cohen, L.E., and Felson, M.,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4,August 1979.259.Cornish, D., and Clarke, R., “Understanding crime displacement,” Criminology,1987.260.Andrew G. Ferguson, “Predictive Policing and Reasonable Suspicion,” Emory Law Journal,Vol.62,No.259,2012.261. David Weisburd, Cody W. Telep, Brian A. Lawton, “Could Innovations in Policing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New York City Crime Drop even in a Period of Declining Police Strength? The Case of Stop, Question and Frisk as a Hot Spots Policing Strategy,” Justice Quarterly,Vol.31:1,2014.262. David W., Shawn B., Cynthia L., ed, “Trajectories of crime at plac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ets egments in the city of Seattle,” Criminology,Vol.42:2,2004.263.John E. Eck, Spencer Chainey, James G. Cameron ed, “Mapping Crime:Understanding Hotpot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2005.264.Erik Bakke, “Predictive Policing: The Argument for Public Transparency,” New York University Annual Survey of American Law,Vol.74,No.13,2018.265.Wim Hardyns & Anneleen Rummens, “Predictive Policing as a New Tool for Law Enforcemen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Vol.24,2018.266.Kai Seidensticker, “SKALA - Predictive Policing in North Rhine-Westphalia,” European Law Enforcement Research Bulletin,2021.(四)其他类267.Andrew Tieu, “Precobs App Predicts Crimes before They Happe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Fututism,November 30,2016,https:// futurism. com/precobs-app-predicts-crimes-before-they-happen.268.Jörg Thoma, “Precobs:Berlin Will Mit Software Einbrüche Vorhersage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lem.de,December 2,2014,https:// www.golem.de/news/precobs- berlin- will- mit- software einbrueche-vorhersagen-1412-110918. 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