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研究

Research on Legal System of Issuing Green Sovereign Bonds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应鑫宇

导师:

王煜宇

导师单位:

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绿色金融;绿色治理;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

摘要:

绿色主权债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或其他授权机构为筹集资金,遵循特定程序,由国家信用背书并以国家名义发行于国际市场,将所募集的资金投入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项目的债券。一方面,相较于绿色金融债券等一般绿色债券,其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政府债券,其具有鲜明的“绿色”属性,能够产生更强的生态效益。研究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适时开启绿色主权债券常态化发行实践或有助于我国实现绿色项目较低成本融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多样性,进而为我国扩大国际绿色治理影响力和话语权,深度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提供助益。本文拟从对国内绿色债券、绿色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梳理和发行实践的观察出发,归纳我国绿色主权债券发行存在的制度基础,指出其制度供给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参考,为我国构建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奠定基础,具体如下:第一部分论述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相关概念,并通过对绿色主权债券特点和作用的阐述指出研究必要性。概念不清则调整范围不明,明确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相关概念是构建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的基础工作。其后通过对其优势、作用的梳理,指出绿色主权债券的发行具有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以较低融资成本满足绿色治理资本需求、释放国家财政绿色支出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突出作用,从而深化对绿色主权债券的认识并进一步指明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梳理我国绿色主权债券相关债券的制度经验和发行实践,通过对我国既有绿色债券、绿色准主权债券、绿色政府债券制度构建和发行实践的梳理和对问题的总结,尝试提出我国现有债券发行制度在面对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时的制度供给不足之处,为我国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方向。本文具体通过梳理关于“绿色”标准界定和绿色债券发行的法律与政策供给、关于政府债券发行的法律与政策供给,总结我国绿色准主权债券发行案例和我国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案例,指出在现行制度下,我国欲发行绿色主权债券尚面临发行主体法律设置有待明确、专门发行框架制度仍需细化完善、发行程序尚未实现制度化、宣介和沟通机制有待优化、发行法律责任制度有所欠缺五方面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前文总结的我国欲发行绿色主权债券面临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具体考察国内外通行做法,从发行主体法律设置、发行框架规范、发行程序法律制度、宣介和沟通机制、发行法律责任制度五个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经验进行梳理,为我国构建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前述经验参考,提出通过健全和完善现行制度,以满足绿色主权债券发行要求的完善路径。发行主体设置上,以财政部门为发行主导部门,建立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发行工作,同时注重充分激发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和地方政府发行效用或是可行路径;发行框架上,可以由财政部主导,在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发行程序上,由工作专班主导,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为依托,完善第三方评估和信息披露制度或可实现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建构;宣介和沟通机制上,一方面加强与境外投资者的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长效化沟通机制,形成与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和主要投资者的良性互动;发行法律责任制度上,完善多主体法律责任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对制度的多元优化,实现绿色主权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和我国国际形象绿色改善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常态化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机制。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一)中文著作:1.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2. 王煜宇:《金融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 罗伯特·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沈志彦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5. 董正爱:《环境风险规制的法律限度与秩序重构》,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6. 董正爱:《生态秩序法的规范基础与法治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7.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8. 迈克尔·柯利:《环境金融准则:支持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环境的金融政策》,刘倩,王遥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9. 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朴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10. 杰弗里·希尔:《生态价值链在自然和市场中的建构》,胡颖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11. 张运书:《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12. 马骏:《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版。13. 周俊杰:《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14. 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5. 于绪刚主编:《中国债券法律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16. [美]欧文·M·柯匹 ,[美]卡尔·科恩,[加]维克多·罗迪奇:《逻辑学导论(第15版)》,张建军,潘天群,顿新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17. 雍琦:《法律逻辑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8. 舒国滢:《法理学导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 岳彩申,盛学军:《金融法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20. 刘隆亨:《银行金融法学(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1. 郭宏宇:《国债规模风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22. [瑞] 莫罗·赞博尼:《法律政策—一种法律理论框架》,张昌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年版。23.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二)中文论文:25. 张平,郭青华:“‘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空间碳减排效应”,《当代财经》,2023年第11期。26. 崔惠玉,徐颖,王宝珠:“发展我国绿色政府债券: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2期。27. 温来成,余燕,李升:“建立我国绿色政府债券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6期。28. 杨成玉,程子航:“主权绿色债券的影响及启示”,《国际金融》,2022年第6期。29. 李俊英,李奕彤:“我国绿色政府债券的现状及发展思考”,《财会月刊》,2023年第21期。30. 钱立华,方琦,鲁政委:“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概况、机遇与对策”,《金融纵横》,2020年第7期。31. 陈霞,许松涛:“国外主权绿色债券特征及启示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32. Harrison C,Muething L,谢文泓:“绿色、社会和可持续主权债券:发展贴标债券市场的中坚力量”,《债券》,2021年第6期。33. 邵科,郑忱阳,王娜等:“主权绿色债券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货币市场》,2021年第10期。34. 王然:“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践与启示”,《新金融》,2021年第12期。35. 郭栋:“绿色主权债券:‘碳中和’驱动的债券创新与债务治理”,《中国货币市场》,2022年第1期。36. 杨成玉:“欧盟主权绿色债券:动因、特征与溢出效应”,《德国研究》,2022年第5期。37. 宋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分析”,《金融纵横》,2022年第11期。38. 高皓,孙子谋:“绿色主权债券的国际借鉴:以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为例”,《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第2期。39. 洪艳蓉:“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发展模式”,《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40. 张平,郭青华,许玥玥:“我国碳中和债券的实践、挑战与发展路径——基于‘下一代欧盟’绿色债券框架的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22年第2期。41. 毛晖,王明月,梁天琪:“助力‘双碳’目标的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地方财政研究》,2022年第5期。42. 王琰:“关于我国发展绿色市政债券的探讨”,《债券》,2018年第9期。43. 曹媛媛,刘松涛,刘煜珅:“中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制度”,《中国金融》,2017年第14期。44. 简尚波:“中国碳中和债券市场运行初探”,《债券》,2021年第5期。45. 蒋小翼,戴悦:“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债券国际规则的调整与中国之因应”,《荆楚法学》,2023年第4期。46. 柴宏蕊,赵锐,方云龙:“‘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发行与‘绿色’激励效应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年第9期。47. 范梦阳:“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分析”,《产业创新研究》,2023年第17期。48. 陈骁,张明:“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特征事实、内生动力与现存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49. 刘华珂,何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绿色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新金融》,2021年第10期。50. 田慧芳:“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欧美国家的经验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6年第11期。51. 郭少泉:“探索蓝色债券”,《中国金融》,2020年第9期。52. 邵廷娟:“法国绿色国债的发行特点与借鉴意义”,《债券》,2022年第9期。53. 蔡文灿:“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失灵及其解决对策——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54. 商瑾,梁臻颢,陈莹莹:“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绿色债券研究”,《债券》,2023年第9期。55. 胡月晓:“国债发行与信用货币制度完善”,《上海金融》,2017年第2期。56. 王伟,张烨宁:“政策性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与绿色发展”,《金融经济学研究》,2024年第5期。57. 温来成,王若讷:“中国绿色政府债券制度的发展、规范与创新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4年第4期。58. 关旭:“试论完善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对策”,《市场论坛》,2006年第4期。59. 白钦先,汪洋:“国债金融属性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8年第5期。60. 张明,路先锋,王喆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与政策对比”,《学术研究》,2024年第5期。61. 陈经伟,姜能鹏,李欣:“‘绿色金融’的基本逻辑、最优边界与取向选择”,《改革》,2019年第7期。62. 刘鹏,刘志鹏:“工作专班:一种中国式新型议事协调机构”,《治理研究》,2024年第1期。63. 张楠迪扬,刘明奇:“职责同构与地方自主性:我国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逻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64. 刘柯,谢新水:“工作专班:应对临时性任务的政府组织形式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23年第4期。65. 江婕,张柏龄,郑飞虎:“我国境外主权债券发行历程、意义及展望”,《债券》,2019年第12期。66. 财政部金融司:“逐步建立完善境外主权债券发行机制”,《中国财政》,2018年第6期。二、外文类:67. Sovereign Climate Debt Instruments: An Overview of the Green and Catastrophe Bond Markets, IMF STAFF CLIMATE NOTE 2022/004, July, 2022.68. Soveriegn Green Bonds Briefing,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March 1, 2018,.69. Sovereign Green, Social, and Sustainability Bond Survey The ultimat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market,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 January 14, 2021.70. Siswantoro D ,“Performance of Indonesian green sukuk (islamic bond): a sovereign bond comparison analysis, climate change concerns?”IOP Conf.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 (2018) 012056, IOP Publishing Ltd.71. Olivier David Zerbib,“Financing th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The Pricing and Ownership of U.S. Green Bo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Volume 135(3) (2020).72. Karpf, Andreas, and Antoine Mandel,“The Changing Value of the ‘Green’ Label on the US Municipal Bond Market,”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ume 8 (2018).73. Doronzo, Raffaele, Vittorio Siracusa, Stefano Antonelli, “Green bond: la prospettiva degli emittenti sovrani,” Mercati Infrastrutture Sistemi di Pagamento Working Paper 3 (2021), Pubblicazioni a cura della Banca d'Italia.74. Green Finance in LAC: Market Trends,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MG-205, September, 2018.

学科:

经济法学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应鑫宇. 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研究
  • dc.title
  • Research on Legal System of Issuing Green Sovereign Bonds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1070884
  • dc.contributor.author
  • 应鑫宇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金融法学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煜宇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绿色金融,绿色治理,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
  • dc.subject
  • Green finance; Green governance; Green sovereign bond; Issuance legal system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绿色主权债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或其他授权机构为筹集资金,遵循特定程序,由国家信用背书并以国家名义发行于国际市场,将所募集的资金投入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项目的债券。一方面,相较于绿色金融债券等一般绿色债券,其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政府债券,其具有鲜明的“绿色”属性,能够产生更强的生态效益。研究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适时开启绿色主权债券常态化发行实践或有助于我国实现绿色项目较低成本融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多样性,进而为我国扩大国际绿色治理影响力和话语权,深度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提供助益。本文拟从对国内绿色债券、绿色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梳理和发行实践的观察出发,归纳我国绿色主权债券发行存在的制度基础,指出其制度供给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参考,为我国构建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奠定基础,具体如下:第一部分论述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相关概念,并通过对绿色主权债券特点和作用的阐述指出研究必要性。概念不清则调整范围不明,明确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相关概念是构建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的基础工作。其后通过对其优势、作用的梳理,指出绿色主权债券的发行具有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以较低融资成本满足绿色治理资本需求、释放国家财政绿色支出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突出作用,从而深化对绿色主权债券的认识并进一步指明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梳理我国绿色主权债券相关债券的制度经验和发行实践,通过对我国既有绿色债券、绿色准主权债券、绿色政府债券制度构建和发行实践的梳理和对问题的总结,尝试提出我国现有债券发行制度在面对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时的制度供给不足之处,为我国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方向。本文具体通过梳理关于“绿色”标准界定和绿色债券发行的法律与政策供给、关于政府债券发行的法律与政策供给,总结我国绿色准主权债券发行案例和我国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案例,指出在现行制度下,我国欲发行绿色主权债券尚面临发行主体法律设置有待明确、专门发行框架制度仍需细化完善、发行程序尚未实现制度化、宣介和沟通机制有待优化、发行法律责任制度有所欠缺五方面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前文总结的我国欲发行绿色主权债券面临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具体考察国内外通行做法,从发行主体法律设置、发行框架规范、发行程序法律制度、宣介和沟通机制、发行法律责任制度五个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经验进行梳理,为我国构建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前述经验参考,提出通过健全和完善现行制度,以满足绿色主权债券发行要求的完善路径。发行主体设置上,以财政部门为发行主导部门,建立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发行工作,同时注重充分激发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和地方政府发行效用或是可行路径;发行框架上,可以由财政部主导,在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发行程序上,由工作专班主导,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为依托,完善第三方评估和信息披露制度或可实现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法律制度建构;宣介和沟通机制上,一方面加强与境外投资者的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长效化沟通机制,形成与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和主要投资者的良性互动;发行法律责任制度上,完善多主体法律责任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对制度的多元优化,实现绿色主权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和我国国际形象绿色改善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常态化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机制。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Green sovereign bonds are debt instruments issued on international markets by a country’s central government or other authorized bodies, backed by national credit and earmarked for investment in projects that meet established green standards. Compared to general green bonds such as green financial bonds, green sovereign bonds offer greater stability and security due to sovereign credit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 unlik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bonds, they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explicit environmental focus and potential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ecological benefits. Establishing a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issuance of green sovereign bonds and initiating their regularized issuance could help China achieve lower-cost financing for green projects, diversify its green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strengthen its voice and influence in global green governance and standard-setting.This paper seeks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developing such a legal framework by analyzing China’s existing system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green bonds and green local government bonds. It identifie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for green sovereign bond issuance in China, highlights current regulatory gaps, and draws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o provide concrete suggestion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as follows:Part One defines the key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legal framework for issuing green sovereign bonds. Conceptual clarity is essential for determining the scope and direction of legal development. By clarifying these concepts and outlining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green sovereign bonds, this section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r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f green sovereign bonds in promoting a green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meeting the capital needs of green governance at lower cost, enhancing public green expenditure, and increasing China's global influence—thu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gnificance.Part Two reviews China's experience with related bond instruments, including green bonds, quasi-sovereign green bonds, and green local government bonds. It examines relevant legal and policy frameworks and identifies key institutional shortcomings that would hinder the issuance of green sovereign bonds under current systems. These include ambiguities in defining eligible issuers, insufficiently detailed regulatory frameworks, a lack of institutionalized procedures, underdeveloped communication and investor relations mechanisms, and an incomplete legal liability system.Part Three explores how other countries have addressed similar challenges and provides comparative insights into five key areas: legal definition of issuing entities, issuance frameworks, procedural regulations,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and legal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 These insights offer valuable reference points for designing China’s own legal system for green sovereign bond issuance.Part Four proposes a set of recommendations tailored to China’s current institutional context. It suggests designating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s the lead issuing body, supported by a dedicated task force. The issuance framework could be developed furth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Green Sovereign Bond Framework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cedural improvements may include leveraging the project pools of local government special bonds, strengthening third-party assessments, and enhancing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outreach, the paper recommends building stronger ties with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and establishing long-term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major stakeholders. Finally, it calls for a robust, multi-actor legal liability system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sovereign bond market. Through these reforms, China can scale up its green sovereign bond issuance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s a leader in sustainable finance, ultimately establishing a regular and institutionalized green sovereign bond program.
  • dc.date.issued
  • 2025-06-15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6-15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类:(一)中文著作:1.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2. 王煜宇:《金融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 罗伯特·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沈志彦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5. 董正爱:《环境风险规制的法律限度与秩序重构》,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6. 董正爱:《生态秩序法的规范基础与法治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7.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8. 迈克尔·柯利:《环境金融准则:支持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环境的金融政策》,刘倩,王遥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9. 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朴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10. 杰弗里·希尔:《生态价值链在自然和市场中的建构》,胡颖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11. 张运书:《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12. 马骏:《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版。13. 周俊杰:《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14. 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5. 于绪刚主编:《中国债券法律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16. [美]欧文·M·柯匹 ,[美]卡尔·科恩,[加]维克多·罗迪奇:《逻辑学导论(第15版)》,张建军,潘天群,顿新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17. 雍琦:《法律逻辑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8. 舒国滢:《法理学导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 岳彩申,盛学军:《金融法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20. 刘隆亨:《银行金融法学(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1. 郭宏宇:《国债规模风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22. [瑞] 莫罗·赞博尼:《法律政策—一种法律理论框架》,张昌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年版。23.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二)中文论文:25. 张平,郭青华:“‘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空间碳减排效应”,《当代财经》,2023年第11期。26. 崔惠玉,徐颖,王宝珠:“发展我国绿色政府债券: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2期。27. 温来成,余燕,李升:“建立我国绿色政府债券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6期。28. 杨成玉,程子航:“主权绿色债券的影响及启示”,《国际金融》,2022年第6期。29. 李俊英,李奕彤:“我国绿色政府债券的现状及发展思考”,《财会月刊》,2023年第21期。30. 钱立华,方琦,鲁政委:“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概况、机遇与对策”,《金融纵横》,2020年第7期。31. 陈霞,许松涛:“国外主权绿色债券特征及启示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32. Harrison C,Muething L,谢文泓:“绿色、社会和可持续主权债券:发展贴标债券市场的中坚力量”,《债券》,2021年第6期。33. 邵科,郑忱阳,王娜等:“主权绿色债券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货币市场》,2021年第10期。34. 王然:“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践与启示”,《新金融》,2021年第12期。35. 郭栋:“绿色主权债券:‘碳中和’驱动的债券创新与债务治理”,《中国货币市场》,2022年第1期。36. 杨成玉:“欧盟主权绿色债券:动因、特征与溢出效应”,《德国研究》,2022年第5期。37. 宋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分析”,《金融纵横》,2022年第11期。38. 高皓,孙子谋:“绿色主权债券的国际借鉴:以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为例”,《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第2期。39. 洪艳蓉:“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发展模式”,《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40. 张平,郭青华,许玥玥:“我国碳中和债券的实践、挑战与发展路径——基于‘下一代欧盟’绿色债券框架的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22年第2期。41. 毛晖,王明月,梁天琪:“助力‘双碳’目标的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地方财政研究》,2022年第5期。42. 王琰:“关于我国发展绿色市政债券的探讨”,《债券》,2018年第9期。43. 曹媛媛,刘松涛,刘煜珅:“中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制度”,《中国金融》,2017年第14期。44. 简尚波:“中国碳中和债券市场运行初探”,《债券》,2021年第5期。45. 蒋小翼,戴悦:“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债券国际规则的调整与中国之因应”,《荆楚法学》,2023年第4期。46. 柴宏蕊,赵锐,方云龙:“‘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债券发行与‘绿色’激励效应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年第9期。47. 范梦阳:“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分析”,《产业创新研究》,2023年第17期。48. 陈骁,张明:“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特征事实、内生动力与现存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49. 刘华珂,何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绿色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新金融》,2021年第10期。50. 田慧芳:“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欧美国家的经验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6年第11期。51. 郭少泉:“探索蓝色债券”,《中国金融》,2020年第9期。52. 邵廷娟:“法国绿色国债的发行特点与借鉴意义”,《债券》,2022年第9期。53. 蔡文灿:“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失灵及其解决对策——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54. 商瑾,梁臻颢,陈莹莹:“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绿色债券研究”,《债券》,2023年第9期。55. 胡月晓:“国债发行与信用货币制度完善”,《上海金融》,2017年第2期。56. 王伟,张烨宁:“政策性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与绿色发展”,《金融经济学研究》,2024年第5期。57. 温来成,王若讷:“中国绿色政府债券制度的发展、规范与创新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4年第4期。58. 关旭:“试论完善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对策”,《市场论坛》,2006年第4期。59. 白钦先,汪洋:“国债金融属性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8年第5期。60. 张明,路先锋,王喆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与政策对比”,《学术研究》,2024年第5期。61. 陈经伟,姜能鹏,李欣:“‘绿色金融’的基本逻辑、最优边界与取向选择”,《改革》,2019年第7期。62. 刘鹏,刘志鹏:“工作专班:一种中国式新型议事协调机构”,《治理研究》,2024年第1期。63. 张楠迪扬,刘明奇:“职责同构与地方自主性:我国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逻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64. 刘柯,谢新水:“工作专班:应对临时性任务的政府组织形式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23年第4期。65. 江婕,张柏龄,郑飞虎:“我国境外主权债券发行历程、意义及展望”,《债券》,2019年第12期。66. 财政部金融司:“逐步建立完善境外主权债券发行机制”,《中国财政》,2018年第6期。二、外文类:67. Sovereign Climate Debt Instruments: An Overview of the Green and Catastrophe Bond Markets, IMF STAFF CLIMATE NOTE 2022/004, July, 2022.68. Soveriegn Green Bonds Briefing,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March 1, 2018,.69. Sovereign Green, Social, and Sustainability Bond Survey The ultimat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market, 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 January 14, 2021.70. Siswantoro D ,“Performance of Indonesian green sukuk (islamic bond): a sovereign bond comparison analysis, climate change concerns?”IOP Conf.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 (2018) 012056, IOP Publishing Ltd.71. Olivier David Zerbib,“Financing th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The Pricing and Ownership of U.S. Green Bo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Volume 135(3) (2020).72. Karpf, Andreas, and Antoine Mandel,“The Changing Value of the ‘Green’ Label on the US Municipal Bond Market,”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ume 8 (2018).73. Doronzo, Raffaele, Vittorio Siracusa, Stefano Antonelli, “Green bond: la prospettiva degli emittenti sovrani,” Mercati Infrastrutture Sistemi di Pagamento Working Paper 3 (2021), Pubblicazioni a cura della Banca d'Italia.74. Green Finance in LAC: Market Trends,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MG-205, September, 201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