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召与鼓动:《红旗周报》国际新闻宣传研究

Call and Incitement: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News Propaganda of Red Flag Weekly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侯雅宁

导师:

刘大明

导师单位:

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红旗周报》;国际新闻宣传;共产国际;反法西斯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更加紧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创办了党的第四份机关报《红旗周报》以进行革命号召与鼓动。《红旗周报》遵循中共中央的指示,在特殊历史时期向工农群众介绍国际最新局势、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同时着手构建起一套国际新闻宣传的话语体系,号召与鼓动中国革命。本文以《红旗周报》国际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所承载“报为工具”的历史角色及其呈现出的报道特点。《红旗周报》在特殊历史时期,以服务中国革命为目的,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共产国际的双重影响下详细报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号召国民进行反帝斗争。《红旗周报》以数字的形式呈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对苏联反帝运动、城市建设以及五年计划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报道,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此鼓励中国民众进行革命斗争;在对苏联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红旗周报》创造性地将“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二元对立,宣传话语以苏联为中心,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点。在宣传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过程中,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呈现出批判与宣传革命并重的特点,其批判的重点对象就是国民党政权;在进行反帝号召的过程中,《红旗周报》主要报道了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指导工人、学生等开展反帝运动。《红旗周报》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以刊登中共中央文件表明自身立场,具体而言,《红旗周报》主要通过刊登公文类文件来体现自身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告民众书、宣言、决议、指示等;借助纪念活动将民族情绪与反帝运动积极结合,指导实际斗争工作;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苏联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成就,以此鼓动中国革命;总的来说,《红旗周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寓教于报、动之以情、勉之以行、因地制宜的特点。但由于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加上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红旗周报》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宣传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以绝对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为原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一定危害。对《红旗周报》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共党史和新闻史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探索早期党的新闻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也有着深刻的意义。《红旗周报》革命动员的实践于中共新闻工作事业而言极其宝贵,值得在新时代继续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第14页。[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版,第261页。[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4]方晓红:《中国新闻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5]方汉奇,丁淦林,黄瑚,薛飞:《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6]方汉奇,史媛媛:《中国新闻事业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7]傅柒生,李贞刚:《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第69页。[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 1 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254 页。[9]宋学勤:《中共党史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10]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46页。[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2]陈哲夫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页。[1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第822页。[1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50卷)》,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5]王建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6]陈玉堂:《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字号、笔名、化名)》,红旗出版社。[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8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443 页。[18]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19]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页。[2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73页。[21]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页。[22]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0页。[23]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页。[24]《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6页,第229页,第227页。[25]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1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19页。[26]《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8—69页。[27]苏联中央统计局编:《苏联国民经济》1956年莫斯科版;[28]《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30]《瞿秋白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84页。[31]刘健清:“中央宣传部关于中国法西斯蒂的提纲”,《中国法西斯主义资料选编(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4年,第14页。[3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页。[33]《张闻天选集》编写组:《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9页。[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1页。[35]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合编.万宝山事件史料集》,吉林:吉林出版社,1999年,第9页。[36]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辑:《苏维埃中国》,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 年,第 36 页。[37]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20页。[38]李实:“九一八事变前后党在东北领导革命运动的回忆”,《中共满洲省委时期回忆录选编》第 3册,辽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第 67-68 页。[39]载黄瑚:“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新闻春秋——第三次地方新 闻史志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251 页。[4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第135页。[41]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 《共产国际文件汇编(1919—1932)》,第三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5年,第2—3页。[4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非常会议第 121(A)号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 第 13 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第57页。(二)论文类[43]黄旦:“领会报刊之‘魅’——也谈报刊与历史研究”,《史林》, 2021年。[44]夏唯畏,程单剑:“报刊舆论与青年群体思想传播的互动——以《红旗周报》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45]韩同友,程单剑:“《红旗周报》与反‘围剿’时期中共的舆情工作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46]王淑娜:“《红旗周报》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47]杨永兴,焦佩:“从《红旗周报》看张闻天编辑党报之经验”,《黄海学术论坛》,2014年。[48]李伏清:“《红旗周报》与中共‘群众化’工作方式思想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49]邢炜真,王得春:“《红旗周报》有关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22年。[50]屈胜飞,金楠:“‘驱逐国际强盗’:1931—1933年中国共产党对李顿调查团的批判”,《无锡文博》,2021年。[51]徐有威:“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法西斯主义──上海时期的《红旗周报》”,《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52]林阳:“大国外交 多维形塑:国际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实践”,《新闻论坛》,2023年。[53]张颖哲:“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特点及策略探究”,《新闻研究导刊》,2022年。[54]姜晖:“拓展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海报新闻‘海国志’工作室为例”,《全媒体探索》,2024年。[55]赵睿:“叙事,认同,沉浸:多模态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转向”,《中国出版》, 2023年。[56]赵永华,郭美辰:“策略性叙事中的国际新闻驯化:印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分析”,《国际新闻界》,2020年。[57]张伟伟:“国际新闻的‘媒介驯化’和‘公民驯化’:以中国报纸和博客关于日本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国际新闻界》,2015年。[58]王登丰,王安然,苏岩:“反霸权新闻在新冠病毒溯源报道政治化过程中的作用”,《全球传媒刊》,2022年。[59]陆银味:“不同视角下国际新闻报道之研究——对《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关于对方(美,中)新闻报道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60]陈红梅:“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建设——以《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例的考察”,《新闻记者》,2019年。[61]郭可,梁文慧:“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现代传播》,2021年。[62]陈秋羽:“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重构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24年。[63]黄鹤:“国际新闻记者现场报道能力素养研究”,《广播电视信息》,2023年。[64]陈卫华:“驻外记者如何报道国际新闻”,《对外传播》,2015年。[65]张洋:“国际新闻文化转译策略与跨文化关系建构”,《中国出版》,2024年。[66]马克·迪耶兹,周俊,李玉洁:“新闻是什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与意识形态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67]龙伟,张辉甜:“办报以建党:五四进步报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68]韩峰:“党中央机关报《红旗》到《红旗周报》创办始来”,《黑龙江档案》,2024年。[69]单波,秦志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回顾(1921-2001 年)——新闻学专家访谈录”,《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 年。[70]王军峰:“报馆言论、政党宣传与反侵略的武器——近代中国新闻政策观念的型构与流变(1840-1949)”,《学习与实践》,2024年。[71]陈龙:“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暨南大学,2019年。[72]朱清河,王青:“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话语生产与时代形塑”,《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年。[73]高昶,唐国平:“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法西斯话语体系建构——基于《红星报》的考察”,《新闻论坛》,2023年。(三)报纸类《申报》《红旗日报》《红旗周报》《向导》《红色中华》二、外文参考文献(一)论文类[74]Elega A A,Oloyede F A ,Zad B E ,“Looking from the Outside in: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Coverage and Framing of Nigeria's 2019 General Election”,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 2021.[75]James,“Curran,Frank,et al.International News and Global Integration”,Journalism Studies,2015.[76]Tanikawa M ,“Is ‘Global Journalism"’truly global?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global, cosmopolitan and parochial conceptualization of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2018.[77]Wu D D , Ng P ,“Becoming global, remaining local: The dis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by CCTV-4 and Phoenix TV Hong Kong”,Critical Arts,2011.[78]Tasseron M ,“Localising the Reporting of the 2014 Gaza War by the South African Press”,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 2020.[79]Khanjani M ,“The Fixers: Local News Workers and the Underground Labour of International Reporting”,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2024.[80]Shaban Sara,Kafiliveyjuyeh S,“Reporting from the Outside While Looking In: Iranian Diaspora Journalists and #WomanLifeFreedo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25.[81]Fierens Marie,Mukomya Maombi ,“Being a Journalist in North Kivu Province, DRC: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wit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ctors”,Afircan Journalism Studies,2024.[82]Zhao Z ,Gao G ,Gan W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 route plan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LPGP framework”,Optical Fiber Technology,2025.[83]Iani M D C F ,Pereira M F ,Oliveira D C E ,“Travel-associate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Oropouche virus beyond the Amazon”,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2025.[84]Zitong W ,Bing Z ,Yiming Z ,“A three-dimensional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Black Myth: Wukong”,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2025.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侯雅宁. 号召与鼓动:《红旗周报》国际新闻宣传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号召与鼓动:《红旗周报》国际新闻宣传研究
  • dc.title
  • Call and Incitement: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News Propaganda of Red Flag Weekly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552002225
  • dc.contributor.author
  • 侯雅宁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新闻史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刘大明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红旗周报》,国际新闻宣传,共产国际,反法西斯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dc.subject
  • Red Flag Weekly;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anti-fascist propaganda;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Comintern); Marxist journalism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更加紧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创办了党的第四份机关报《红旗周报》以进行革命号召与鼓动。《红旗周报》遵循中共中央的指示,在特殊历史时期向工农群众介绍国际最新局势、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同时着手构建起一套国际新闻宣传的话语体系,号召与鼓动中国革命。本文以《红旗周报》国际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所承载“报为工具”的历史角色及其呈现出的报道特点。《红旗周报》在特殊历史时期,以服务中国革命为目的,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共产国际的双重影响下详细报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号召国民进行反帝斗争。《红旗周报》以数字的形式呈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对苏联反帝运动、城市建设以及五年计划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报道,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此鼓励中国民众进行革命斗争;在对苏联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红旗周报》创造性地将“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二元对立,宣传话语以苏联为中心,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点。在宣传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过程中,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呈现出批判与宣传革命并重的特点,其批判的重点对象就是国民党政权;在进行反帝号召的过程中,《红旗周报》主要报道了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指导工人、学生等开展反帝运动。《红旗周报》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以刊登中共中央文件表明自身立场,具体而言,《红旗周报》主要通过刊登公文类文件来体现自身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告民众书、宣言、决议、指示等;借助纪念活动将民族情绪与反帝运动积极结合,指导实际斗争工作;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苏联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成就,以此鼓动中国革命;总的来说,《红旗周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寓教于报、动之以情、勉之以行、因地制宜的特点。但由于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加上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红旗周报》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宣传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以绝对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为原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一定危害。对《红旗周报》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共党史和新闻史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探索早期党的新闻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也有着深刻的意义。《红旗周报》革命动员的实践于中共新闻工作事业而言极其宝贵,值得在新时代继续继承与发扬。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1930s, as imperialist aggression intensified an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surged forwar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launched its fourth official newspaper, Red Flag Weekly, to rally revolutionary support and agitation. Following the directives of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 Red Flag Weekly informed workers and peasants of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exposed imperialist invasion schemes, and constructed a discursive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news propaganda to mobiliz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during this critical historical perio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in Red Flag Weekly, exploring its historical role as a "newspaper serving as a tool" and its distinctive reporting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the era. During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Red Flag Weekly aimed to serv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Marxist journalism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Comintern), it extensively cover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Sovie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moted the global anti-fascist movement, and called for anti-imperialist struggles. The newspaper quantitatively highlighted the successes of Soviet socialism, detailing the USSR’s anti-imperialist campaigns,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outcomes of its Five-Year Plans. By contrasting these with capitalist countries, it emphasized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to inspire revolutionary fervor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In its coverage of the Soviet Union, Red Flag Weekly creatively constructed a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imperialism" and "socialism," centering its propaganda discourse on the USSR and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journalism. In promoting the global anti-fascist movement, Red Flag Weekly, guided by the Comintern, balanced criticism with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with the Kuomintang regime as its primary target. In its anti-imperialist appeals, the newspaper exposed the aggressive crimes of imperialist powers such as Britain, the U.S., France, and Japan, while directing workers, students, and others in anti-imperialist activism. As a tool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Red Flag Weekly affirmed its stance by publishing CCP Central Committee documents, particularly official texts such as proclamations, declarations, resolutions, and directives from the Soviet Central Government. It leveraged commemorative events to fuse nationalist sentiment with anti-imperialist movements, guiding practical revolutionary actions. The newspaper primarily focused on positive propaganda, showcas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oviet socialism and the global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o galvanize China’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verall, Red Flag Weekly’s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exhibited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ng through the press, appealing to emotions, inspiring action, and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owever, due to the uniqu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Comintern’s influence, Red Flag Weekly’s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had certain limitations. Its strict adherence to Comintern directives sometimes harm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 in-depth study of Red Flag Weekly not only enriches research on CCP history and journalism but also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early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s news endeavors with Marxism. The newspaper’s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practices remain invaluable to the CCP’s journalistic work and are worthy of continue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 dc.date.issued
  • 2025-06-16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6-15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第14页。[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版,第261页。[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4]方晓红:《中国新闻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5]方汉奇,丁淦林,黄瑚,薛飞:《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6]方汉奇,史媛媛:《中国新闻事业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7]傅柒生,李贞刚:《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第69页。[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 1 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254 页。[9]宋学勤:《中共党史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10]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46页。[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2]陈哲夫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页。[1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第822页。[1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50卷)》,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5]王建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6]陈玉堂:《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字号、笔名、化名)》,红旗出版社。[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8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443 页。[18]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19]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页。[2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73页。[21]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页。[22]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0页。[23]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页。[24]《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6页,第229页,第227页。[25]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1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19页。[26]《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8—69页。[27]苏联中央统计局编:《苏联国民经济》1956年莫斯科版;[28]《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30]《瞿秋白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84页。[31]刘健清:“中央宣传部关于中国法西斯蒂的提纲”,《中国法西斯主义资料选编(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4年,第14页。[3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页。[33]《张闻天选集》编写组:《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9页。[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1页。[35]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合编.万宝山事件史料集》,吉林:吉林出版社,1999年,第9页。[36]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辑:《苏维埃中国》,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 年,第 36 页。[37]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20页。[38]李实:“九一八事变前后党在东北领导革命运动的回忆”,《中共满洲省委时期回忆录选编》第 3册,辽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第 67-68 页。[39]载黄瑚:“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新闻春秋——第三次地方新 闻史志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251 页。[4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第135页。[41]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 《共产国际文件汇编(1919—1932)》,第三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5年,第2—3页。[4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非常会议第 121(A)号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 第 13 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第57页。(二)论文类[43]黄旦:“领会报刊之‘魅’——也谈报刊与历史研究”,《史林》, 2021年。[44]夏唯畏,程单剑:“报刊舆论与青年群体思想传播的互动——以《红旗周报》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45]韩同友,程单剑:“《红旗周报》与反‘围剿’时期中共的舆情工作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46]王淑娜:“《红旗周报》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47]杨永兴,焦佩:“从《红旗周报》看张闻天编辑党报之经验”,《黄海学术论坛》,2014年。[48]李伏清:“《红旗周报》与中共‘群众化’工作方式思想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49]邢炜真,王得春:“《红旗周报》有关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22年。[50]屈胜飞,金楠:“‘驱逐国际强盗’:1931—1933年中国共产党对李顿调查团的批判”,《无锡文博》,2021年。[51]徐有威:“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法西斯主义──上海时期的《红旗周报》”,《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52]林阳:“大国外交 多维形塑:国际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实践”,《新闻论坛》,2023年。[53]张颖哲:“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特点及策略探究”,《新闻研究导刊》,2022年。[54]姜晖:“拓展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海报新闻‘海国志’工作室为例”,《全媒体探索》,2024年。[55]赵睿:“叙事,认同,沉浸:多模态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转向”,《中国出版》, 2023年。[56]赵永华,郭美辰:“策略性叙事中的国际新闻驯化:印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分析”,《国际新闻界》,2020年。[57]张伟伟:“国际新闻的‘媒介驯化’和‘公民驯化’:以中国报纸和博客关于日本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国际新闻界》,2015年。[58]王登丰,王安然,苏岩:“反霸权新闻在新冠病毒溯源报道政治化过程中的作用”,《全球传媒刊》,2022年。[59]陆银味:“不同视角下国际新闻报道之研究——对《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关于对方(美,中)新闻报道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60]陈红梅:“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建设——以《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例的考察”,《新闻记者》,2019年。[61]郭可,梁文慧:“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现代传播》,2021年。[62]陈秋羽:“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重构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24年。[63]黄鹤:“国际新闻记者现场报道能力素养研究”,《广播电视信息》,2023年。[64]陈卫华:“驻外记者如何报道国际新闻”,《对外传播》,2015年。[65]张洋:“国际新闻文化转译策略与跨文化关系建构”,《中国出版》,2024年。[66]马克·迪耶兹,周俊,李玉洁:“新闻是什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与意识形态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67]龙伟,张辉甜:“办报以建党:五四进步报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68]韩峰:“党中央机关报《红旗》到《红旗周报》创办始来”,《黑龙江档案》,2024年。[69]单波,秦志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回顾(1921-2001 年)——新闻学专家访谈录”,《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 年。[70]王军峰:“报馆言论、政党宣传与反侵略的武器——近代中国新闻政策观念的型构与流变(1840-1949)”,《学习与实践》,2024年。[71]陈龙:“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暨南大学,2019年。[72]朱清河,王青:“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话语生产与时代形塑”,《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年。[73]高昶,唐国平:“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法西斯话语体系建构——基于《红星报》的考察”,《新闻论坛》,2023年。(三)报纸类《申报》《红旗日报》《红旗周报》《向导》《红色中华》二、外文参考文献(一)论文类[74]Elega A A,Oloyede F A ,Zad B E ,“Looking from the Outside in: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Coverage and Framing of Nigeria's 2019 General Election”,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 2021.[75]James,“Curran,Frank,et al.International News and Global Integration”,Journalism Studies,2015.[76]Tanikawa M ,“Is ‘Global Journalism"’truly global?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global, cosmopolitan and parochial conceptualization of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2018.[77]Wu D D , Ng P ,“Becoming global, remaining local: The dis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by CCTV-4 and Phoenix TV Hong Kong”,Critical Arts,2011.[78]Tasseron M ,“Localising the Reporting of the 2014 Gaza War by the South African Press”,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 2020.[79]Khanjani M ,“The Fixers: Local News Workers and the Underground Labour of International Reporting”,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2024.[80]Shaban Sara,Kafiliveyjuyeh S,“Reporting from the Outside While Looking In: Iranian Diaspora Journalists and #WomanLifeFreedo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25.[81]Fierens Marie,Mukomya Maombi ,“Being a Journalist in North Kivu Province, DRC: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wit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ctors”,Afircan Journalism Studies,2024.[82]Zhao Z ,Gao G ,Gan W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 route plan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LPGP framework”,Optical Fiber Technology,2025.[83]Iani M D C F ,Pereira M F ,Oliveira D C E ,“Travel-associate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Oropouche virus beyond the Amazon”,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2025.[84]Zitong W ,Bing Z ,Yiming Z ,“A three-dimensional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Black Myth: Wukong”,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2025.
回到顶部